從潛意識角度看精神分析:分析師和患者見面的那一刻 甚至見面前就開始

示意圖/Ingimage

介紹和預備期

由潛意識角度來看,其實精神分析是在分析師和患者見面的那一刻,甚至之前就開始了(Thomä & Kächele, 1987)。

每一位訪談分析師都有自己獨特的訪談風格和開始的策略,但不管哪一種風格,訪談分析師都將調整自己的方式,以幫助每位患者進入分析訪談的氛圍裡。我們認爲,分析師接見一位新患者時,「躺椅外」(off the couch)的一般專業禮貌是很重要的,包括自我介紹和清楚地告訴患者自己的姓名。這甚至包含禮貌地迴應患者一些顯然瑣碎的問題(通常是有意義的)。這些問題可能被在等候區和診療室之間的焦慮所引發;在此同時,訪談員還應將所觀察到的現象放在心中,並且,如果覺得恰當的話,在訪談中提出來討論(Coltart, 1993)。

不過另一些分析師則認爲,訪談員應該儘量保持中立或靜默,藉此將患者的焦慮提升到最高點,以此幫助訪談員評估患者最可能的困擾主題;這些主題在比較傳統的友善「牀邊氛圍」(bedside manner)中,可能會失漏掉(Milton, 1997)。這種方法的有效性將取決於患者心理困擾的程度。功能運作偏向邊緣型的患者對於中性面孔可能會感到非常焦慮,這種人爲的超中性(ultra-neutrality)會加速患者的不穩定,使評估變得艱難或不可行。一般來說,初次會談剛開始以催化的方式進行較安全,然後訪談者再逐漸轉爲靜默。有些分析式評估會需要不只一次會談,比較冒險的訪談方法有時在第二次會談中可能會有用,以此激發對潛意識素材的關注,從而讓患者體驗分析治療的樣子。

開始階段

圖爲《當代精神分析導論:理論與實務(第二版)》書封。心靈工坊提供

梅寧哲(Menninger, 1958)認爲,患者含蓄地提出一個尋求幫助的問題,而且可能處在相當程度的焦慮中,因此,仰賴分析師的迴應來啓動第一次的會談,直到分析開始進行時,纔將主動權交給患者。一般而言,分析師在評估訪談時,應採取比較主動和鼓勵的態度,在治療階段則不需要。儘管如此,仍然應該保持平衡,亦即要足夠溫暖,讓患者能夠減輕負擔,同時又不過分親切,以不失去增強移情所必需的模糊性。

訪談開始時,可以詢問患者,前來訪談的路上或在等候室時,他在想些什麼。這樣的詢問從一開始就暗示分析師對患者的內在世界感興趣,並許可患者在一個被接納的氛圍中表達其焦慮。接下來就不再需要太強勢的導引;分析師需要的是「有彈性的訪談技巧」(Balint & Balint, 1971),並全面性地蒐集各方面的資料,避免偏好某些面向。

※本文爲心靈工坊出版的《當代精神分析導論:理論與實務(第二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