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浮光到春秋——陳正菁的華麗書店夢

獨立書店「春秋」不只賣書咖啡陳正菁(左)希望它同時是城市藝文基地。(陳怡誠攝)

獨立書店「春秋」。(陳怡誠攝)

提到近年吸引文青朝聖的幾間書店,名單中一定有浮光。三年前,浮光書店在臺北赤峰街一帶開業,翻修日式老房子二樓,打造出有書、有咖啡的理想空間,沒多久就成爲熱門打卡點。不過對店主陳正菁而言,浮光最大的遺憾就是位於二樓,「我一直夢想在城市裡開書店,最好要在一樓,才能看到人進出,貼近人的生活,還要有大片玻璃窗,讓人一眼就知道這是書店,裡面有賣書。」

走進書店 感覺回家

浮光二店「春秋書店」就在這樣的理想下,在疫情衝擊的2020年下半年展開,但陳正菁的規劃不只賣書賣咖啡而已,一棟四層樓的書店,到她手中,每一層樓都有獨特的個性,猶如春夏秋冬不同季節,「我希望書店不只可以閱讀,還可以是劇場,可以辦音樂會,可以約會,也可以工作。書店是能讓很多文化事件自然發生的場所,有更多的文化功能。」

一踏進門,腳下是臺灣傳統的磨石子地板,暗綠色黑色書櫃吧檯深色大理石桌面,打上舒適的黃光,低調的美感,但最華麗繽紛的還是深色裝潢襯托出的各色書封、書背天氣好的時候,自然光從玻璃窗透進來,不時有來逛南西商圈民衆經過,嚷嚷着:「這裡有書店耶!」

陳正菁第一次想開書店時是20歲,「書從小就帶給我安全感。我看到書店、進入一家書店,感覺就像是回家。」但真正決定開一家書店,卻是當過雜誌編輯、出國留學、書店門市店員和在大學教書之後,人生邁入中年,她的父親過世,留下一筆遺產,有一筆她自己能全權運用的資金,才真正實現了開書店的願望。

陳正菁表示,「開書店是做生意。很多人喜歡逛書店,但很少人會真的想開書店。因爲開書店是生意,是一種商業行爲,很困難,要有資本,還要懂得怎麼去完成這些事。對我來說是一場新的實驗。」

區隔浮光 春秋重文學

如果開浮光是初試水溫,春秋就是一場陳正菁命中註定的華麗冒險。春秋所在的位置,在2019年還是胡思二手書店的南西店,當時風光開業的胡思南西店,半年左右就在疫情衝擊下歇業,「其實在胡思之前,我就曾經看過這個地點,但因爲整棟租金較貴,當時沒有租下。胡思離開後,房東又來問我,我有沒有興趣接手?對我來說,春秋落腳這裡是命運。」

有了浮光和春秋兩間店,陳正菁可以進的書種更多,選書更多元,相較浮光,春秋更着重文學書,讓讀者能分散,發展不同的客羣。不過在疫情衝擊下開業,陳正菁坦言,有一段時間生意的確很辛苦,「能撐得過去,其實是靠咖啡。我對咖啡也很在意,像浮光是手衝咖啡,春秋是義式咖啡,希望有不同的感受,除了是書店,也能端出不輸咖啡店的好咖啡。」

在陳正菁心目中,未來的書店是城市裡的藝文基地,複合更多文化功能,讓臺北城內每天都有藝術文化活動發生,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年輕人會來,生活里路過,就可以逛進來,讓一般人接觸文化生活。一間書店不可以只靠有錢的中產階級來消費。」對她而言,仰賴大資本開連鎖書店的時代已經過去,小書店卻能帶來新的意義,「我不是爲了擴張而開二店。有很多人找我開店,希望複製浮光,我都拒絕了,對我來說這是不能複製的,如果我無法親自管理,那是沒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