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江之歌》看中國紀錄片的歷史擔當

優秀的紀錄作品不但要有社會擔當,更要真實準確地記錄時代。古往今來,任何文藝作品只有具備時代性纔會在宏大的時空維度下具有歷史性。也只有忠實地記錄所處時代及其深刻變化的作品纔會在時光的長軸中存留下不朽的基因。

4月24日,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與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聯合出品的六集紀錄片《長江之歌》真實地展現了長江流域的大美自然和歷史文化。該片全面記錄了自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實施以來,長江全流域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等方方面發生的轉折性變化及取得的歷史性成就。

在一個百年不遇之大變局中,記錄中國發展戰略和生態理念的變遷是中國紀錄片人難得的時代機遇。而是否能將全部的激情和真誠都融入到宏大的社會變革,將自己奉獻給偉大的時代,這也是紀錄片成功與否的先決條件。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江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寶庫。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及時響應總書記講話精神,以飽滿的熱情和對母親河發自內心的熱愛全力投入了拍攝活動。《長江之歌》攝製組從三江源頭到長江入海口,行程上萬公里,歷經風霜雪雨,遭遇塌方、泥石流等危險,展開了歷時五年的艱辛拍攝。因爲有他們的奉獻,母親河長江纔再次以精彩和全新的面貌呈現在觀衆眼前。

1、胸懷人文溫度,方能記錄偉大時代

人類文明史上,耀眼的黃金時代都會因偉大的記錄而更顯生動。紀錄片沒有統計數據的冰冷和方誌年鑑的嚴肅,在所有藝術形態中,它所承載的歷史更有人文溫度和藝術感染力。

長江流域面積180萬平方公里,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但是,隨着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問題卻日益凸顯。“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爲長江經濟帶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也使長江生態環境保護髮生了轉折性變化。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時刻響應着時代的脈動,在《長江之歌》開篇伊始,便設定了國家重大題材高屋建瓴的內容基調,攝製團隊爲大江立傳、爲中國寫史。《長江之歌》中既有對上游的巴蜀文明、中游的荊楚文明、下游的吳越文明的精彩呈現,也有對過去粗放式發展所造成的各種污染和生態破壞現象的客觀展示。

雖然《長江之歌》每一集中都有國家層面的宏大戰略行爲,但更多的還是依靠記錄一個個參與單位、一個個普通人物的小故事鏈結成篇。通過《長江之歌》六集記錄,雲南麗江市玉龍縣魯甸楊繼勇從砍伐到種植中草藥;四川米易縣馬鹿寨村的張邦祥網箱養殖轉爲種植800棵芒果樹;還有國產基礎軟件研究的追夢者,武漢“光谷”的馮裕才;浙江松陽陳家鋪村山中書店等等,一個個鮮活的故事拉近了重大題材和每個個體命運間的距離。《長江之歌》這樣富有時代屬性和人文痕跡的紀錄片,還自然而然地攜帶了珍貴文獻屬性和史料價值,其必然會對當下及後世社會產生深遠影響。

2、富有社會良心,方能承擔歷史使命

《長江之歌》全面展現了國家在保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方面所採取的有效舉措和取得的成果,也深度記錄了這場規模和力度空前的國家戰略之下的兩岸民生狀況。

我國老一輩新聞紀錄電影工作者劉德源先生曾經指出“紀錄電影事業是一個社會良知系統”。衆所周知,紀錄片會觸碰到社會的各個方面,甚至涉及於公序良俗和道德良知,記錄時代的哪些內容一直是考驗拍攝者觀察能力以及社會道德良知的重要標準。

在《長江之歌》中,沿江的水污染、土地污染、圍墾養殖、亂砍亂伐、空氣污染……曾經都達到了觸目驚心的程度。對於這些社會負面元素,片中沒有盲目掩飾,而是秉持紀錄片人客觀的創作原則,真實記錄,大膽呈現。《長江之歌》並沒有一味歌頌時代或抨擊社會,而是恰當地把一場規模空前的長江生態大保護行動進程全部攬入片中。它如史學家一般,冷靜地把一個劇變的時代呈獻給觀衆、留給歷史,成爲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實施和長江大保護的一段珍貴的影像檔案。

3、於無聲處自然教化,方能推動生態意識自覺

《長江之歌》從始至終都以優秀的紀錄片形態和正能量的內容來打動觀衆,並依靠對長江母親河深厚的情感陶冶人的心靈。片中宏大敘事和小人物故事並存,神來之筆和娓娓相道雜糅:從長江干線貨運到中歐班列運行;從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總工程師到自由攝影鄭雲峰;從貴州黎明村村民羅興忠到上海光源科學中心副主任劉波……在廣泛、縱深的歷史地理和時代大背景下,講述了一個個充滿能量的故事單元。

《長江之歌》堅持用時尚、年輕、國際化的藝術手法來講述中國故事。全過程調用了航拍、水下攝影、延時攝影等新技術和新手段,在不背離紀錄片真實性原則的前提下大膽嘗試,使六集作品更具觀賞性時代感,吸引年輕觀衆的眼球,依靠大美畫面愉悅人的精神。

有人說紀錄片是一個國家文化的視覺本底。因爲歷史無法迴轉,只能繼承發展。但紀錄片中的歷史卻可以反覆“倒帶”,讓人們以史爲鑑,用影像資料來警示當下。

六集紀錄片,上下五千年。《長江之歌》以貫通古今的生態理念爲核心,詮釋了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辯證關係,傳遞出中國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過程中,千年不變的精神內核和強大的凝聚力。

《長江之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依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昇華人們的理想。其中所記錄的歷史傳統、智慧力量、生活方式、道德風俗也都會超越時空、惠及當下並影響着中國未來的發展。

黃宏少將 國防大學教授,前中央政策研究室政治組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