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口怎麼亂成這樣?不同的數據線爲什麼還是不能混用?|圖文
這是我們全公司最貴的一根頂配 USB-C 數據線,支持 40Gbps 高速傳輸文件和最高 240W 功率充電,還可以讓筆記本電腦直連顯示器,充電+輸出畫面一線搞定......
不好意思,拿錯了......這根也不對......也不是這個......不好意思啊我再找一下......
不是,C 口已經一統天下了,怎麼不同的 USB-C 線還是不能混用呢?它們到底有什麼區別?
視頻版
↓↓ 看完這個視頻就知道了 ↓↓
↑↑ 信我,真的超級好看 ↑↑
圖文版
我們先來看一看,C 口當年推出時給你畫的餅:正反都能插,而且充電、傳數據、連顯示器等等,什麼活兒都能幹。
而實現這一切的前提,全靠 C 口裡的這24 根針腳。
拿顯微鏡看視頻的各位一定發現了,這 24 根針腳呈中心對稱分佈,不同的針腳負責不同的功能,所以無論是正反插,都能接得上。
如果是一根滿血的數據線,那其中會用22 根針腳——中間的這兩根門牙只是擺設。
如果一根滿血的數據線,插進了一個全功能的 C 口,那就能召喚出當年的這塊餅,達成生命的大和諧。
但實際上......精彩了朋友們。
我們先來看看大家最常用的 A to C 線,它一般是鍵盤、鼠標的數據線,或者這一堆小家電的充電線。
這種線用不上什麼高級功能,如果拆開看下,你會發現裡面只有四根線芯,來連接這幾根針腳,用於傳輸數據,和充電。
而它只提供 USB 2.0 傳輸速度,和蘋果前兩年一樣的 5W 充電功率——請注意,如果你拿一根這樣的線去給一些其他設備充電,那都不是充電慢的問題,而是根本就充不上電,因爲功率實在太低,達不到很多設備的最低握手功率,人家壓根就不理你。
當然,也不是說 A to C 的線都拉跨,比如一根標準的 USB 3.0 的數據線,它就會用到這些傳輸數據的針腳,理論上能實現最高5 瓦的充電速度和5Gbps的數據傳輸速度。
但是!請注意啊,你手上的那根快充線,很可能沒有這麼標準。
因爲目前大部分國產手機廠商用的快充線,都是在 A 口的插頭裡,額外專門“定製”了幾根用於充電的針腳, 再跟 C 口一頭相應的針腳連起來,屬於一種“魔改”操作。
這些“魔改”後的充電線,充電速度甚至能超過 100 瓦,但由於 A 口那頭多了幾根特殊的針腳,所以需要用專門的充電頭、充電線、充電口,才能實現最高功率的快充。如果拿它去給其他設備充電,速度也就那麼回事兒,甚至還有可能充不了電……
比如之前上熱搜的“華爲的充電線無法給蘋果充電”,就是因爲兩邊的針腳功能定義不同,握不了手,就算想用最低的 5W 充電都不行。
當然,一些對充電頭有追求的朋友,早就換上了兩頭都是 C 口的高端線了~
一根雙 C 口的線,從慢到快,可以支持這麼多種傳輸速度。還有一些線能通過「備用模式」支持 HDMI、DP 等電視、顯示器常用的協議,可以讓你一鍵直連顯示器~當然,也得這根線裡有對應的針腳才行。
理論上來說,C-C 線可以實現更多功能,所以這裡面的情況呢,就更復雜了……
我們可以用這根 iPhone 15 附贈的充電線來展示一下:它只用了 D+、D- 這兩根傳輸數據的針腳,這意味着,它只能以USB 2.0的速度龜速傳輸。
那你要是自己加錢換一根更快的數據線呢?
也沒用~因爲 iPhone 15 上這個 C 口受A16 芯片限制,它就只能支持 USB 2.0 的速度。換什麼線,它都一樣慢。
但是,請注意,正當你覺得它很拉胯的時候,卻又會發現,這個只支持 USB 2.0 傳文件速度的 C 口,居然還支持 DP 顯示:這意味着你可以拿它直連顯示器,以極高的帶寬輸出視頻信號,wow,amazing。
而正當你覺得它又 amazing 了的時候,請注意,iPhone 自帶的這根線,是沒有連對應針腳的。所以插上它,並不能直接投屏,你最終還是要單買一根支持 DP 協議的 C 口線。並眼睜睜地看着它有極高的傳輸速度,卻又用不上。
所以說,這就是拉了,但又沒完全拉;給了,但又沒完全給~
除此之外,也不是說只要兩根數據線用到了相同的針腳,就一定能實現同樣的效果。
因爲不同的數據編碼方式,也會影響數據傳輸速度。
比如這兩根雙 C 口的線,都只用到了一組 TX/RX 針腳。可是由於傳輸數據時編碼方式不同,這一根的理論最高速度能達到 10Gbps,但這根就只有 5Gbps。但如果光看外觀,甚至拿顯微鏡觀察針腳,你都看不出來它倆有任何區別……
現在,讓我們回到話題的開頭:C 口已經一統天下了,爲什麼還是亂成了這樣?
答案很簡單:正如我們剛纔說的那樣,USB-C 只是統一了“接口介面”的形狀,但無論是內部的針腳,還是支持的協議,全都是“選配”的,具體怎麼選,看廠商心情。
所以這就讓我們普通人比以前更加迷惑了:以前拿錯了線,插不進去就知道要換一根,現在拿錯了線,你換都不知道換哪根~
而如果你覺得自己不是普通人,而是專業人士……那麼請聽題:
一根USB 3.1的數據線,和一根USB 3.2 Gen2×1的數據線,哪一根傳輸速度更快?
答案是:這倆是一個東西……
沒錯,自從 2014 年推出 C 口和與之搭配的 USB 3.1 協議之後,USB-IF 先後三次改過 USB 協議的命名方式。
比如當年,USB-IF 就把大家剛熟悉的 USB 3.0 改名爲 USB 3.1 Gen 1, USB 3.1 改名爲 USB 3.1 Gen 2,正當你還在懵逼的時候,USB 3.1 Gen 1 又被改名爲 USB 3.2 Gen 1,USB 3.1 Gen 2 被改名爲 USB 3.2 Gen 2,USB 3.2 又成了 USB 3.2 Gen 2x2......
那最早的那個,至今大家還經常說的 USB 3.0 呢?
沒了。
對,就是沒了,壓根就沒有什麼 USB 3.0 了,也沒有單純的 USB 3.1,3.2,所有的協議名都是一大坨長長的、反人類的、任何一個心智健全的普通智人都分不清誰是誰的密密麻麻的字符串。
也許改到後來,USB-IF 自己也分不清了。所以在 2022 年,他們幡然醒悟,決定——
再改一次。
這次用傳輸速度+充電速度的方式,來標記接口和數據線的規格。有一說一,似乎確實比以前清晰了一點。
不過......我們隨手找了一些移動設備和數據線的商品頁面,您猜怎麼着?
根本沒有人搭理 USB-IF 的命名方案,各家還在用上一代令人迷惑的命名方式來介紹產品規格。
這也怪不了誰,畢竟 USB-IF 的改名速度,比設計師作圖的手速還要快,跟柴司老闆一樣想一出是一出的,誰知道他們過兩年又要怎麼改?
所以,這就是 USB-C 目前的現狀:統一了,但又沒完全統一。除了接口介面的形狀以外,其他所有功能都是一團亂麻,表面上的統一,卻讓它的內在顯得更加混亂。要我們說,解決這件事只有兩個方案:
一,強制所有接口和數據線都變成“全功能 USB-C”,別管用不用得上,全部拉滿。但這會大幅增加製造成本,相信各家都不會同意。
所以只有第二個方案了:
我們今天傑個項目呢,就係要 AI 戶活秦喜皇,對對對,一統度量衡。幾要你參與投機,就可以在秦喜皇戶活後率先獲得一根全功能的 USB 數據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