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投視角-無敵星星也有失效的一天

疫情初期,不少網路新創吃下產業「無敵星星」,營收暴增,不過紅利期過去,虧損也擴大。圖/freepik

當我們看到那些光鮮亮麗的企業財報時,要隨時思考現在成長的背後,柴火到底從何而來,又能持續多久?

過去幾年,我評估過不少營收、客戶數都正處於高速成長的公司。當一間公司成長強勁時,往往經營團隊、投資人很容易忽視其他風險,甚至產生一種公司「什麼都做對了」的錯覺,把所有的成長歸功於強人CEO、產品優異、管理制度完善等等。

不過,有時真正的成長動能,可能跟大家設想的不一樣。

一間公司的成長無非就來自兩個維度:「外生成長」和「內生成長」。

外生成長包括了「總經」與「產業」的增長紅利,而內生成長則包括了「商業模式」與「營運效率」等增長因子。

很多時候,一間公司會突然高速成長,並不是它的商業模式、營運管理多厲害,而是碰巧遇上行業紅利期,分得一杯羹而已。當紅利期一過,公司又沒有新招因應的話,業績就會一落千丈。

我一直在想,該如何把腦中的這個想法,用圖像的方式呈現出來,後來我在「寶可夢」遊戲中得到了靈感。

就像皮卡丘的「十萬伏特」、傑尼龜的「高壓水砲」、妙蛙種子的「陽光烈焰」、小火龍的「噴射火焰」等集氣技能,這些招式雖然攻擊力強,能給對方不少傷害,卻無法在比賽中頻頻使用。一旦放出第一次大絕,還得重新集氣才能再出一次。

在我看來,前面提到的那些與「成長」相關的外生變數、內生變數,也如同「十萬伏特」、「高壓水砲」一樣,寶可夢們不可能永保放電、噴水的狀態,再強的力量總有消退的時候。以下舉幾個影響成長動能的例子:

■來來去去的產業紅利

例如,新冠疫情發生的前一兩年,許多產業都被迫推動數位轉型,這讓很多網路新創不自覺地吃下了產業的「無敵星星」,營收也在2022年暴增。

在普遍的樂觀氛圍下,不少團隊便開始擴編人事、大舉增加預算。然而,無敵星星也有失效的一天,當紅利期一過,2023年的業績便開始衰退,虧損也相較疫情前擴大。

■成功後的下墜引力

當猴子爬得愈高,大家就愈能看清牠的屁股。成功總伴隨一種下墜引力,會將在位者拚命向下拉。好比行業先行者(First mover)雖然率先拿下了競爭優勢、獲取超額利潤,但它現在的高獲利也必定吸引更多同業加入,從而讓優勢難以輕易延續。

■失速的商業模式

我看過一些協助中小型品牌做跨境電商的公司,靠着老闆的人脈網絡,一開始生意也做得有聲有色。

然而,中小型品牌有兩個風險,一是容易倒閉,二是好不容易它們長大了,累積一定know-how後,就可能自己跑去當地Amazon、Lazada、Shopee上架。一增一減下,這種商業模式自然難以持久(sustainable)。

說實在的,這些變化早期通常是隱伏的,相當難去察覺。因此,緊貼客戶、市場動態絕對是必要的。

我發現許多新創喜歡一次就跟大客戶籤個兩、三年長約,但要是市場在這段期間發生了劇烈變化,公司就會變得後知後覺,直到對方不續約時才發現問題。

因此,平時多聽客戶反饋,甚至是在合約期滿的好幾個月前,就去找客戶談新合約,纔不至於之後直接掉單、爲時已晚。

此外,公司營收增速的減緩、毛利率細微的改變,其實也都暗示着總體經濟、市場板塊,甚至是商業模式、營運效率正在悄悄變化中,不可不慎。

總的來說,在跌過幾次跤後,現在的我習慣在評估案子時,不斷反問自己:「眼前的成長動能到底從哪裡來,又可以持續多久?」甚至進一步去想,「如果有一天,這些動能不在了,我們又是否有能力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