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5千年!從鳳鼻頭考古教育館一探老祖先的生活遺跡

鳳鼻頭考古教育館除了工作站,也提供考古常設教育展。(攝影/Carter)

【◎文/Winnie ◎攝影/Carter ◎圖片提供/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5000年前,高雄人是怎麼生活的?」從現今遙想史前,我們很難想像在文字出現前,人類是如何互相交流?在車輛還未發明前,他們又是如何移動、遷徙?在踏入鳳鼻頭考古教育館前,心中是否也對史前生活充滿百種想像?

爲慶賀港都設市百年,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特別策劃「百年好市」系列活動,於今年9月一連舉辦兩場好市遶境「考古高雄:走讀5000年-從古高雄灣到鳳山丘陵」遊程,帶領民衆漫步國定鳳鼻頭(中坑門)考古遺址,深入鳳鼻頭考古教育館一探老祖先生活遺蹟,獲得熱烈迴響。

中芸國小鳳鼻頭考古教育館推廣活動。(圖片提供/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從鳳鼻頭考古教育館 展開史前時代巡禮

位於鳳鼻頭遺址所在地山腳下的鳳鼻頭考古教育館,外觀採用貨櫃量體輕巧變化組裝,內部空間簡約、通透明亮,打造出展示與文化保存兼具的空間。文化局文化資產中心考古監管員說,教育館不但是鳳鼻頭遺址文化保存的重要里程碑,也是考古知識的傳播基地,讓更多人認識鳳鼻頭遺址文化,瞭解所在的這片土地。

鳳鼻頭考古教育館。(攝影/Carter)

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考古學家坪井清足於鳳鼻頭考古遺址服兵役,因挖掘戰壕之際,適巧發現夾雜許多陶片和石器的地層(文化層),戰爭結束之後他便開始進行研究,於1945年首度以「鳳鼻頭」爲名發表,考古監管員補充說:「臺灣第一個登上國際的遺址就是這裡。」後經2000年公告爲國定古蹟,2006年重新指定爲國定遺址。

臺灣人類學、考古學家劉益昌教授於1993年進行試掘,將其文化層區分爲大坌坑文化、牛稠子文化鳳鼻頭類型、及鳳鼻頭文化等三個文化層,並初步劃設遺址範圍。(攝影/Carter)

鳳鼻頭考古遺址中,有明顯的貝冢堆積。(攝影/Carter)

從鳳鼻頭文化時期出土的陶器中可發現,當時已出現磨光黑陶(左)彩陶(右)等細膩的工藝手法。(攝影/Carter)

鳳鼻頭考古遺址一舉橫跨大坌坑文化、牛稠子文化鳳鼻頭類型及鳳鼻頭文化等3個時期,是難得一見具時間深度及連續性的遺址。(攝影/Carter)

聽歷史在說話 一起來體驗考古魅力

跟隨考古監管員實地走訪鳳鼻頭考古遺址,沿着鳳山丘陵往上走,眼前即出現蔚藍壯闊的海平面,讓人不禁感嘆時光的變遷。考古監管員說,在天氣好的時候,這裡甚至能夠遠眺小琉球的輪廓。

左: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出版《考古聯盟:鳳鼻頭人》以漫畫形式輕鬆瞭解鳳鼻頭文化;右:有趣遺址導覽,帶領民衆走出戶外親自體驗考古魅力。(圖片提供/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考古教育課程會讓學童們辨識區分陶器、石器、鹿豬魚等動物骨頭的不同。(攝影/Carter)

指壓紋路是鳳鼻頭文化的經典陶器之一,透過觸摸,彷彿與史前人類碰觸。(攝影/Carter)

*注:B.P.(距今),Before Present,考古學的年代標記法,以西元1950年爲基準,距今4700年(4700 B.P.)的意思就是比西元1950年早了4700年。

官網:國定鳳鼻頭考古遺址

FB:鳳鼻頭考古教育館

預約導覽:國定鳳鼻頭考古遺址預約導覽

【完整內容請見《高雄畫刊》2024年No.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