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和科技科創屬性不足?研發投入比非唯一標準

6月7日,呈和科技成功登陸上交所科創板,股票代碼688625,上市首日取得了147%的漲幅。然而,仍有聲音認爲呈和科技的科創屬性不足,理由是呈和科技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的比例不高。

這個理由成立嗎?

圖說:6月7日,呈和科技上市敲鑼儀式在上交所新大樓舉行)

“例外條款”不意味降低標準

媒體報道稱,“2018年至2020年,呈和科技的研發費用分別爲1280.69萬元、1579.38萬元以及1784.52萬元,分別佔當期營收的4.21%、4.03%和3.88%,其合計僅有4644.59萬元,累計研發費用率僅爲4.02%。而根據科創板科創屬性評價標準一規定,最近三年累計研發投入佔最近三年累計營業收入比例≥5%,或最近三年累計研發投入金額≥6000萬元,顯然,呈和科技連科板科創屬性評價標準1都達不到,因此,其只能依據其它標準上市。”由此,該報道推斷呈和科技“科創屬性不足”。

這樣的推斷合理嗎?

(圖說:呈和科技研發人員在做產品配方實驗)

根據中國證監會2020年制定的《科創屬性評價指引(試行)》(簡稱《指引》),企業如同時滿足3項常規指標,即可認爲具有科創屬性;如不同時滿足3項常規指標,但是滿足5項例外條款的任意1項,也可認爲具有科創屬性。

3項常規指標包括:

(1)最近三年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例5%以上,或最近三年研發投入金額累計在6000萬元以上;

(2)形成主營業務收入的發明專利5項以上;

(3)最近三年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達到20%,或最近一年營業收入金額達到3億元。

5項例外條款有:

(1)發行人擁有的核心技術國家主管部門認定具有國際領先、引領作用或者對於國家戰略具有重大意義

(2)發行人作爲主要參與單位或者發行人的核心技術人員作爲主要參與人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並將相關技術運用於公司主營業務;

(3)發行人獨立或者牽頭承擔與主營業務和核心技術相關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項目;

(4)發行人依靠核心技術形成的主要產品(服務),屬於國家鼓勵、支持和推動的關鍵設備、關鍵產品、關鍵零部件、關鍵材料等,並實現了進口替代

(5)形成核心技術和主營業務收入的發明專利(含國防專利)合計50項以上。

《指引》指出,這種指標體系的設計在確保科創屬性評價過程具有較高可操作性的同時,又保留了一定的彈性空間,體現增強資本市場對科技創新企業包容性的改革導向。換言之,依據“常規指標”與“例外條款”申請科創板上市的企業並無高低貴賤之分。

《指引》表示,5項“例外條款”主要是對《科創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註冊管理辦法(試行)》中“優先支持符合國家戰略,擁有關鍵核心技術,科技創新能力突出的企業到科創板發行上市”的進一步細化和落實,是對3項常規指標的進一步補充,在實踐中會從嚴把握。意思很明顯,“例外條款”的標準同樣很高,而依據“例外條款”申請科創板上市的企業,會接受“更嚴格”的審覈。

呈和科技依據“例外條款”申請科創板上市,科創屬性到底如何?

呈和業績好+擁有關鍵核心技術

呈和科技沒有選擇“常規指標”申請科創板上市,並不是因爲呈和科技完全達不到“常規指標”,有意規避。實際上,呈和科技完全滿足“常規指標”三項中的兩個,含金量很足:

截至目前,呈和科技共取得國內外發明專利30項,均與形成主營業務收入相關。滿足“形成主營業務收入的發明專利5項以上”。

2018年至2020年,呈和科技營業收入分別爲30,436.01萬元、39,213.26萬元和46,026.27萬元,近三年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達到22.97%。滿足“最近三年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達到20%,或最近一年營業收入金額達到3億元。”

即使按照2021年4月出臺的《指引》修訂版,“常規指標”新增加了一條:

“研發人員佔當年員工總數的比例不低於10%。”

呈和科技也滿足標準:

截至2020年底,呈和科技專職研發人員19人,佔全體員工數的11.66%。

換言之,呈和科技雖然研發投入比例或金額沒有達到規定的指標,但公司取得的研發成果和產生經濟效益完全符合標準。研發目的達到了,雖然投入比例的硬指標低於標準,但並不一定是呈和科技科創屬性不足,更可能意味着呈和科技有獨特的研發模式。

圖表說明:呈和科技的關鍵自主技術均實現量產、產生經濟效益)

再來看,呈和科技選擇的“例外條款”具體內容又是什麼。

根據《招股說明書》,呈和科技選擇科創屬性評價標準二第(4)條申請科創板上市,具體表現爲兩個方面:

(1)呈和科技的主營產品成核劑與合成水滑石,是生產高性能聚丙烯(PP)與新型聚氯乙烯(PVC)等關鍵材料所必需的助劑,屬於《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2018)》和《中國製造2025》確定的國家鼓勵、支持和推動的關鍵材料,屬於《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所鼓勵的關鍵環保助劑產品。

(2)呈和科技的核心產品已逐步實現了進口替代。其中2017-2019年,成核劑產品的國內市場佔有率從9.52%提升至15.12%,帶動同期進口成核劑的國內佔有率從81.34%下降至77.94%。而公司的合成水滑石是中國石化唯一指定使用的國產合成水滑石,佔中國石化招投標採購比重由2.13%提升至8.30%,並且在中國石油、中海殼牌分別實現了對協和化學DHT-4A合成水滑石的替代。

(圖表說明:呈和科技實現進口替代的具體產品)

資料顯示,中國的成核劑與合成水滑石市場長期以來進口,進口依存度目前分別爲:接近80%和超過90%。呈和科技這樣一個高分子材料助劑細分龍頭,持續推動着中國關鍵材料領域的進口替代進程,科創屬性還不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