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南鵬、李飛飛開啓“腦暴”:AI如何重塑醫療?

作者 | 蘆依 編輯 | 安心

“今天的醫療健康行業有點像20年前的PC互聯網,有一批優秀企業在不同的垂直領域裡嶄露頭角。”

在2021紅杉全球醫療健康產業峰會上,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夥人,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創始及執行合夥人沈南鵬表示。

在他看來,在過去一到兩年裡,人工智能在新藥開發領域裡出現了多個平臺型的突破。“IT和BT(生物科技)的融合速度正超過歷史上任何時刻。從我們一直比較關注的網上醫療服務,再到AI在診斷、治療全流程服務中的應用,在新藥開發中的應用,這些都構成了整個醫療行業新的革命。”

新興技術與醫療健康產業正在加速融合,資本市場也正向創新型醫療科技公司敞開大門。

此前,大多數尚未盈利的醫療科技公司只能選擇去美股上市,而現在港交所針對生物醫藥板塊的18A新規、科創板的推出,都給予這些企業一定的幫扶政策,降低了入市門檻。

在政策鼓勵下,不僅阿里、騰訊、百度等巨頭在佈局大健康板塊,探索互聯網醫療的可行性。在一級市場,投資機構也在押注醫療健康產業,希望能投出下一個醫療“獨角獸"。

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AI醫療領域投資達64.09億人民幣,同比上年增長141.9%,行業處於高增長階段,過去5年,醫療市場規模的複合年均增長率超40%。

紅杉中國是醫療健康投資中最爲活躍的機構之一。它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投資始於2006年,在此後的15年間,紅杉中國投資了超過180個項目,收穫了近30起IPO。

沈南鵬本人十分看重醫療健康板塊。他在接受E藥經理人採訪時指出,“中國有一批優秀的傳統大型藥企,但整體來說,大部分企業的轉型創新速度還是有些慢,這就給到了biotech公司更多的發展機會。”

那麼,未來以AI爲代表的新興技術,該如何與醫療產業深入融合?

在本場峰會中,沈南鵬與斯坦福大學的李飛飛教授展開討論。

李飛飛現任斯坦福大學以人爲本人工智能研究所(HAI)聯席院長。她曾擔任谷歌首席科學家,牽頭設立了谷歌AI在中國、也是亞洲的第一個研究中心。2018年她迴歸斯坦福大學任教,開始探索AI與醫療的結合。

就在去年,李飛飛教授在Nature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闡釋如何用環境智能照亮醫療的“黑暗空間”。在本場對話中,沈南鵬與李飛飛圍繞環境智能及其應用、新冠對醫療創新的影響、以及未來AI與醫療的產業融合展開對話。

以下爲對話實錄,略經全天候科技刪減。

環境智能靈感源於無人駕駛

沈南鵬:非常恭喜在2020年你當選爲美國國家工程院和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去年你在Nature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用環境智能照亮醫療的黑暗空間。所以我想請你來詮釋一下,環境智能(ambient intelligence)的內涵是什麼?它怎麼照亮我們醫療的黑暗空間?

李飛飛:首先,謝謝南鵬,謝謝紅杉的邀請。確實是隔着太平洋,但是還想給大家問一聲早上好!

您提到《自然雜誌》這篇文章是我和我的合作者,尤其是斯坦福醫學教授Prof. Arnold Milstein和我的學生 Albert Haque在2020年十月共同發表的。其實這項工作已經做了十年。它講述的是我們醫療場景包含了太多了human behavior。雖然我們總是關注很多的試驗數據、X光照片或者是細胞情況,但對於病人的身體狀況以及康復、治癒的過程,歸根結底人的行爲、人的動作在醫療健康這個場景中都是極其重要的。

這其實是一個特別沒被關注到的信息源。在醫療場景裡我們都在關注血液檢測、醫學影像、細胞信息,但是真正要讓病人達到最後要很健康的生活,我們還是要回到人的行爲。

在這個前提下,我和我的合作者在十年前就發現,其實人工智能帶來了一個新的機會。它通過感知器,能幫我們採集到這樣的信息。最重要的是它不光是採集環境信息,採集人行爲的信息,它還能做出智慧的分析,讓我們知道這個病人的情況有沒有改變,這個醫生、護士的行爲有沒有對病人康復行爲產生影響,而這些信息非常重要。

我受到最大的啓發是無人駕駛。當時在硅谷,十年前硅谷是無人駕駛發源地,作爲當時斯坦福人工智能實驗室的主任,我們發現無人駕駛這個技術,就是通過感知器、AI算法和整個系統整合而產生的。這個想法就被我們放進了醫療的場景,所以產生做環境智能的想法。

醫院、居家爲環境智能兩大場景

沈南鵬:這在我們今天醫療應用場景裡有哪些地方能夠得到應用?我們在中國看到了AI在診斷醫學裡的應用,比如在肺片、胸片診斷的工作當中,越來越多的看到人工智能能夠替代醫生,甚至是非常有經驗醫生的工作,能夠讓醫院和整個醫生羣體共享以前有的知識積累。那在其他場景下您看到哪些比較重要的應用?具體哪些場景是您認爲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能夠突破的?

李飛飛:這個問題問的特別好。我們一直致力於的不是對人的替代,而是對人的增強。我們在Nature期刊上用了很多場景,比如醫院的場景和住家的場景。

在醫院,我們很早就開始關注ICU(重症監護室)。在美國ICU每年經費佔到了整個GDP的1%,這是重要的醫療環境,在這裡的病人也是在做生與死的搏鬥,醫護人員壓力也非常大。在這樣的場景下,在美國ICU的Care裡有很多的protocol是嚴格必須執行的。比如說不太能動的病人,怎麼能夠讓它不產生褥瘡?褥瘡在醫院裡是引發人生命安全的問題。由於肌肉的僵硬、血液的不循環,病人產生褥瘡後非常痛苦,而且醫療費用也會增加,這個問題我們怎麼去解決?

我們發現最重要的是mobility這個點,病人的mobility其實對褥瘡的預防和在ICU是很重要的,但是mobility是怎麼測呢?如果放一個感知器在牀底下其實很難測出來,現在有一個辦法就是請人去看,比如請護士每兩個小時在電子病歷裡記錄一下病人翻身了。但是這是非常不準確和粗略的一種記錄。如果用了AI智能的感知器,我們可以實時檢測病人翻身的情況和mobility的情況,這個信息對護理和醫療都非常重要,這個小小的例子就可以看出,它可以產生很大的作用。

我再說一個居家的情況,其實這是我本人最關注的醫療場景,因爲全球的老齡化會造成越來越多的人他會在晚年花很長時間在家裡,而且老年同時也是慢性病比較多的年齡階段。我們在全球老齡化的情況下,如何讓老人更好的健康以及自理的生活呢?

比如說老人的一些慢性病,其實如果及時處理的話,一些抗生素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就不需要去急診室。但我們怎麼發現老人一開始有沒有出現感染的現象或者他的心率呼吸發生變化?或者這一天都沒有怎麼動,他的飲食、睡眠的狀況都發生了變化,甚至你可以看到他平時不再做平時做的社交。這些信息從哪裡來?普遍只有兩個,第一是護理人員,不管是家人還是家政的護理人員,但這個信息很不準確並且不可持續。

另外就是穿戴式的設備,也是我覺得很有發展前途的技術。但穿戴式有自己的問題,尤其是對老人來說穿戴式不是特別受歡迎的設備。而且穿戴式不可能像眼睛一樣看到老人很多行爲方面的問題。通過設備和感知器我們可以觀測到,而且可以持續觀測到老人行爲變化以及醫療有關的重要信息,可以及時送給家人和醫護人員。就像剛纔說的一個慢性病老人,他可能只是需要一個抗生素的干預,而不需要拖到兩個星期以後非要到急診室或者住院。

疫情促進遠程醫療進步

沈南鵬:人工智能在醫療產業的應用可能是一個長期趨勢。另外一個就是新冠,它是一個短期事件,但是這個事件對醫療體系創新有怎麼樣的推動?我們人類碰到這樣的災難,當然一方面要解決短期的帶來的陣痛,另一方面也是利用這樣的機會推動醫療行業的創新利用,有什麼樣的經驗可以跟大家分享?

李飛飛:新冠對於在座每個人都有非常深刻的影響,不管是對個人、生活還是事業。

首先,我覺得其實很重要的影響,是我們全球經歷了一次以人爲本非常謙卑的經驗,不管是我們的科學技術在二十一世紀發展得多好,我們還有很多面對自然和自身身體健康無法抗拒以及遇到的挑戰。我雖然說的跟科學技術本身無關,但是作爲技術人,我一直跟我的學生強調,這種對人的關注以及對人自身健康的關注,其實是特別重要的,新冠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衝擊。

說到具體的技術點,我覺得有下面幾點。

第一,遠程醫療。我作爲長期生活在美國、有時候忙的只能跟我的醫生遠程說話的患者,我一直想什麼我們的遠程醫療沒有被廣泛的應用?結果新冠一來極速推廣了遠程應用。所以我覺得它是促進了跟遠程醫療相關整個生態各方面的發展。

同時,我們關注相關的環境智能也是。我自己非常明顯感覺到我的合作伙伴,尤其是斯坦福醫學院也好,還是美國另外一個很大的醫療系統。它們對環境智能在可持續的情況下,獲取病人的情況,甚至對病人處理做出技術性的判斷,這種態度一下子就變了,大家非常歡迎。

您提到的公共衛生危機,那就是“健康信息”,很多人說新冠不是第一場pandemic,但是是第一場infodemic。infodemic的意思也是一場各種真假信息在極速傳播。這是對技術和社會影響非常深刻的事情。我的醫學院同事很多看到技術在信息的傳播裡起到了好的作用和壞的作用,互聯網帶來迅速信息的傳遞。但是AI人工智能也帶來了錯誤信息(mis and dis-information)的傳遞。所以新冠在各方面都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

IT正與BT加速融合

李飛飛:您和紅杉一直對前沿科技有非常敏感的嗅覺,我自己也是科技人,我特別想問您作爲紅杉全球執行合夥人,在醫療這個場景,您對未來十年AI在醫療發展和應用有什麼樣的判斷?

沈南鵬:我們作爲投資人,關注的點其實跟做研究的科學家是一樣的——關注這個行業的大問題,包括它的終極問題,關注行業最大的痛點在哪裡,這是投到好公司的關鍵。

第二,跟您剛纔講的非常吻合,在過去一到兩年裡,人工智能在新藥開發領域裡出現了多個平臺型的突破。我們看到一個交叉點正在興旺的發展,就是IT和BT,其融合速度超過歷史上任何時刻。從我們一直比較關注的網上醫療服務,再到AI在診斷、治療全流程服務中的應用,在新藥開發中的應用,這些都構成了整個醫療行業新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