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力俊/物價與排碳數字的迷思

最近有美國加州一行,暌違九年,但覺物價高昂,與以往多年感受大不相同。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最近統計,如果以人均GDP計,美臺約各爲八萬六千與三萬四千美元,如換算購買力,臺灣則達七萬七千美元,兩地相差不大。臺灣雖人均收入較低,而購買力較強,在地好用,到了美國,物價自然較高。唯經查過去廿年,美臺人均名義以及購買力收入比率變化不大,如今美國物價相較臺灣高得離譜,相當值得探究其中因素。

另一方面,根據聯合國的資料,二○一五年,在舉世矚目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方面,前二名的中國與美國各爲一○六億噸與五十二億噸,中國成爲美國爲首的西方媒體嚴加指責的對象;但若以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來看,美國以十六點一噸高居第一,而中國則爲七點七噸,低於臺灣十一點九噸,約居全球第廿名,西方媒體對此數據以及西方國家在工業革命以後長期大量排碳的歷史背景,多避而不談,雙標嚴重。

一向在美國引領反中輿論的「紐約時報」,最近難得的讚揚中國在綠能產業上的成就,認爲中國已經徹底改寫了全球綠色轉型的故事。

以太陽能爲例,根據國際能源署統計,中國目前主導着全球綠色轉型。二○二三年,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新增太陽能裝置四二五吉瓦(GW);沒有中國的世界裝置容量僅一六二吉瓦。中國佔二六三吉瓦,美國僅佔卅三吉瓦。去年,中國的新增水準比世界其他地區的總和高出六成二。在五年裡,中國的新增產能成長了八倍多;沒有中國的世界的成長率甚至還沒有翻倍。

二○二三年,中國新增風電裝置容量七十四吉瓦;世界其他地區裝置容量爲四十三吉瓦,而美國僅六吉瓦。到二○二二年,世界上大約九成的太陽能晶片和太陽能電池都是中國生產的;從另一角度來看,這一數字甚至是世界其他地區準備安裝數量的兩倍多。

去年,全球六成以上的風力渦輪機是在中國製造,全球電動車銷量的六成來自中國。二○二四年,在全球太陽能製造業中,中國的份額現在是八成。比較起來,美國在能源轉型過程中,落後歐洲和盟友。但是主要的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競爭對手的中國,在某種程度上已讓世界其他國家望塵莫及。考慮中國持續減碳的努力,有論者認爲,「中國正主導整個全球能源轉型的動態」。

作爲世界歷史上碳排放量最大經濟體的中國,在成長放緩、未能達到全球「高收入」地位的時期,正在將其未來的巨大賭注押在新興能源技術上,已產生驚人的影響。從國際能源總署所列的「避免排放」衡量,中國新增太陽能發電計劃每年可避免排放六億一千九百萬噸,是美國的六倍。

中國新建的風電發電量「避免」了四億八千七百萬噸的排放,而世界其他地方的所有風電僅減少了三億四千三百萬噸的碳排放。而在中國,電動車減少了二千二百萬噸的排放量,超過美國、歐盟、英國,是世界其他地區新型電動車的三倍。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雖然賴政府在美中抗爭中選擇追隨美國,對手在「做對的事」上爲世界發展再生能源與減少排碳立了大功,仍應務實以對,見賢思齊。

(作者爲中研院院士、清華大學前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