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樂融/金馬獎該認清自己的「冰清玉潔、小家碧玉」

▲第52屆金馬頒獎典禮,《刺客聶隱娘》獲最佳劇情片。(圖/翻攝自friDay影音

文/陳樂融

電影電視音樂常民娛樂,一般人都能聊上兩句、互表愛憎,但金馬獎太多大陸香港入圍片沒有引進臺灣,大陸觀衆也沒看過諸多隻在臺灣演的電影,甚至很多大陸片也沒機會在大陸上映。

在這種觀賞樣本數不足、信息嚴重不對稱情況下,羣衆評審團所做決定的論斷,齜牙裂嘴的場面有點像「張飛岳飛」。

許多人對名單不以爲然,卻對真正的文本一無所悉,到了頒獎典禮,又被主持人嘉賓、頒獎人、得主致詞、甚至轉播效果,奪去大部分注意力,最後留下:「啊,今年金馬獎好悶」或「今年金馬獎爛透了」類似印象,卻不自覺印象全來自那幾小時的「電視節目」,而與過去一年真正發生過的「電影文化」無關。

▲第52屆金馬獎頒獎典禮,主持人林志玲拼了,「愛的公主抱」黃子佼。(圖/翻攝自friDay影音)

而金馬獎弔詭、神秘的身姿,確實不易掌握。比如有愛妻心切的大陸名導,2010年笑着離臺後砲轟金馬獎:「賣了6.6億(人民幣)還把獎給你?恨你還來不及呢。這是生態平衡。」悻悻然稱:「料定他們會有這手。」

國際影后2014年也是笑着離臺後,轉身開炮:「特別感謝金馬獎給我這次機會,讓我瞭解一個不專業電影節是怎麼樣的,而且一個不公平的電影節,會讓所有藝術人員瞧不起他們。」

鞏俐2014年角逐金馬影后失利,離臺後轉身砲轟金馬。(圖/翻攝自遠傳影城

但同年大陸評論梅雪鳳,又把金馬獎形容得如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它以堅決甚至稍顯極端方式宣示着自己的價值觀。」「它有點太任性了,但在這個普遍平庸普遍噤聲的年代,有一個獎項願意去張揚自己的價值觀,願意在價值觀上引導整個行業,已屬難得。」

2015年大陸評論人落山風稱:「金馬獎已經變得越來越『唯電影化』直至『唯文藝電影化』了。堅守小衆文藝電影的理想化底線,讓金馬獎與其他華語電影獎項,強烈地區隔開來。」

而臺灣資深影評人樑良則確認金馬獎「更像是『華語聖丹斯』(日舞影展)」而非「華語的奧斯卡獎」。

也許,金馬獎就該揭開面紗認清自己,也老實對外宣稱:不會再迎合任何商業成就製作規模,那些賀歲片價格不斐的「IP們」,與其常常抱怨跌破眼鏡,不如收起事前熱盼與事後冷嘲,來得省心

手機要看更多請下載《娛樂星光雲》APP

►►►iOS:點我下載。

►►►Android:點我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