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ers/下一個工作會更好嗎?會不會兩頭空?
文/王浩威 圖/本刊資料照片「在石頭上坐3年」是對一般人職涯建議的通則,但通則也常因個人差異而有所例外。 面對抉擇,不妨進一步想:「自己到底要什麼樣的人生?」 【讀者提問】Q:面臨轉職抉擇,究竟有沒有「判斷準則」?王醫師您好!《Cheers》雜誌談很多要工作人堅持的觀點,例如:「在石頭上,也要坐上3年」等等,我一直放在心裡,每每有離職衝動時,都會想起這些觀點,耳提面命自己一番。但我更想知道的是,在石頭上坐滿3年後,如何判斷自己是否該離職,謀求進一步的發展呢?當然3年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我想問的是:在面臨轉職抉擇時,有沒有判斷準則?我轉職過一次,我喜歡那份工作,但它無法提供給我更多學習的空間;轉換到現職,我覺得我一直格格不入,對於工作沒多少喜歡,但它確實可以提供養分,至少是符合當初的期待值。只是當眼前有其他的機會出現時,很心動卻充滿遲疑。遲疑的原因很多,除了公司規模的實際考量外,更多的是,其實我也無法確定下一個會不會真的更好?更喜歡?我知道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但害怕落得兩頭空的下場。所以,希望可以聽取王醫師的建議,斷開這糾結的矛盾。謝謝。【醫師解惑】決定職涯時請思考:我要追求怎樣的生命意義?親愛的你,前幾天我看了一部電影,以美國心理治療師歐文.亞隆(Irvin Yalom)爲主角的《心靈療愈》。片子的開頭旁白就響起他的聲音:「我經常要人們畫一條線,線的開頭是出生,結束是死亡;然後問,你現在是處於在哪一個位置?」出生於1931年的亞隆不只是偉大的心理治療師,也是了不起的「說故事的人」。拍這部片時,他已經81歲了。他一生思索人們生命的意義,所有的理論和小說大部份都環繞在這個問題:「人爲什麼要活着?」進而:「這一刻、這一個念頭、或這一個行爲,對我們的生命又有什麼樣的意義?」在《Cheers》裡,我們經常談個人的職業生涯:爲什麼要離開原先職位或留下、如何追求自我成長等等。然而,這一切問題,恐怕都要放在一個更大的問題之下,也就是亞隆關心的:我究竟在追求怎樣的生命意義?在臺灣,亞隆這部電影是配合新書《一日浮生》發行的,83歲的他寫了10個心理治療的故事,都是關於人生意義。這些關於生命意義的故事,其實也可以從每一篇 主人翁的職業生涯過程來分析:爲什麼他或她當年會做這樣的選擇,而結果又是怎麼樣。只是,我們平常不常用亞隆的方式來談論這些問題罷了。關於個人職業生涯,像「在石頭上,也要坐上3年」這樣的話,確實是對一般人都成立的通則。許多這一類的通則,通常是可以供我們參考,甚至在決定時刻扮演重要 角色。只是,在我們的職業發展中,並不是全部都有通則可依循;而且,通則也經常因爲個人彼此差異的因素,而存在各種例外。【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Cheers》174期網址】【本文由Cheers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延伸閱讀找到讓你有安全感的工作環境親愛的,相信並珍惜自己不要把「焦慮」一件一件放在心裡5大徵兆出現,別怕換工作調薪4千你滿意嗎?別輕易爲錢換工作※更多精彩報導,詳見《Cheers雜誌網站》。※本文由Cheers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