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鯛、臺灣鯛與吳郭魚
韓國電視節目指出我國臺灣鯛養殖環境惡劣、濫用抗生素並批評臺灣鯛系淡水養殖只能稱吳郭魚,不能叫鯛魚 (海水魚),當地商家有欺騙消費者之嫌,引發臺灣養殖業者極大的反彈。
無論臺灣鯛或是吳郭魚它的英文名字都叫做TILAPIA,由於成長快速、雜食性、對環境耐受力強,曾被國際機構選爲提供貧窮地區動物性蛋白質的理想魚種。它原產於非洲,於1946年被帶進臺灣,並經過不斷育種改良,成功培育出改良種吳郭魚(俗稱福壽魚)及全雄性吳郭魚,在一九九○年代以前國內生產的吳郭魚以淡水養殖爲主以內銷爲主,獲利有限,產量始終維持在四萬公噸上下。
1990年代初期國內一家民間企業透過品種篩選、海水養殖、飼料改進及加工技術改良,成功研發出吳郭魚生魚片,給予吳郭魚一個全新的面貌。爲了與淡水養殖吳郭魚在市場上做區隔,將其命名爲「潮鯛」,潮代表潮汐(海水)的意思,鯛則因爲吳郭魚屬慈鯛科且鯛類在日本代表高經濟價值魚種)並以生魚片等級在日本市場受到好評,售價遠高出一般吳郭魚,成功擺脫吳郭魚長期給人低價的刻板印象,爲養殖吳郭魚開創另一片天空。
可惜利之所趨,其他業者也一窩蜂仿傚生產吳郭魚生魚片,衛生條件不同品質不一且削價競爭反打壞自己外銷日本市場行情;加以臺灣辛苦研發的生魚片產製技術未受到應有的保護,隨着臺商赴大陸投資以及學術公開發表而將該技術流出,反成爲臺灣的競爭對手。
而國內養殖業者爲了外銷需求以及配合當時臺灣正名風潮,在政府同意下將體重小於1公斤者仍稱其爲吳郭魚,體重在1公斤以上品質佳的改良吳郭魚取名爲「臺灣鯛(Taiwan Tilapia)」(採用淡水、海水養殖皆有) ,一度成爲美國進口條凍吳郭魚的首位,可惜榮景不長,現在已經爲中國生產的吳郭魚(當地稱羅非魚)所取代。
臺灣在水產育種、養殖技術、周邊產業、水產加工等方面較中國進步,然而這些年由於大批臺商到中國投資水產種苗(含臺灣鯛)繁殖、成魚養殖、加工及出口等產業帶進臺灣品種、技術、經驗與設備,配合當地豐富水土、人力與科研資源,已經相當程度帶動中國水產養殖業的快速成長,成爲臺灣在國際水產市場的重要競爭對手,臺灣政府和養殖業者不應再自我感覺良好,讓「龜兔賽跑」的寓言故事在兩岸真實上演。
韓國節目內容雖然系針對當地商人以低價臺灣鯛生片魚取代高價海鯛矇混當地消費者行爲做出批評,卻也間接醜化臺灣鯛的品質,還是應該受到譴責。只是臺灣鯛要當做生魚片食材養殖環境條件需相當嚴謹,最好能採海水養殖不但生菌數低,肉質也較佳,同時要有特別規範與標示,以免給予黑心商販矇混的空間。希望在此風波平息後,臺灣鯛養殖能更上一層樓,纔不辜負臺灣鯛美名。
從潮鯛點石成金的例子,也讓我們看到創意所帶給產業的高附加價值。隨着生活水準及國內生產成本提高,面對有限的水土資源,臺灣勢必走向生產高品質農漁產品,鎖定金字塔頂端的消費羣,這正是臺灣農漁業未來希望之所繫。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經濟系教授。本文爲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