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躁症、腸胃炎」分不清?醫授「分辨關鍵」:看腹痛時間

腸胃和腸燥症腹痛時間症狀不同,不少人易搞混。(圖/記者黃克翔攝)

記者趙於婷臺北報導

有些人在出現腹痛、腹瀉的症狀時,大多會以爲自己得了腸胃炎,但不少人就醫後才發現是「大腸激躁症」。醫師指出,腸燥症和腸胃炎「腹痛時間」不同,腸燥症通常是長期腹痛,會有便秘、排便習慣改變,而腸胃炎則是短暫腹痛,會出現腹瀉、嘔吐等。

臺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曾屏輝指出,腸胃炎是指胃、大腸、小腸器官發炎,通常分爲病毒性細菌性原蟲感染,症狀大多都是急性的,會有「短期腹痛、腹瀉、嘔吐和發燒」等症狀,而腸躁症則是較長期的症狀。

而目前腸躁症診斷標準包括「腹痛、脹氣和排便有關(排便後會暫時紓解)」、「排便次數改變(便秘、腹瀉)」和「大便型態改變(如硬塊、稀軟、水便)」3個主要症狀,發生時間超過6個月以上,只要最近3個月每週至少超過1天有2個症狀就可確診。

▲腸躁症患者會有長期腹痛、常便秘等症狀。(圖/ETtoday示意圖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指出,根據基金會整理2013-2018年針對4,262位民衆調查結果分析民衆是否有三種腸胃道問題困擾,包括常感到腸胃不適(如腹脹、腹痛、常腹瀉、常便秘),結果發現,在各項腸胃道問題有困擾者,蔬菜水果攝取均較無困擾者少,蔬菜、水果攝取份數和腸胃道問題困擾發生成負相關

要維持腸道健康,一定要均衡攝取蔬果,根據衛福部107年公告每日飲食指南,以成人每日攝取2,000大卡熱量而言,每日應攝取至少4份蔬菜、3份水果。許惠玉強調,日常一定要攝取足量蔬果,建立腸道好的菌相,打好腸道根基,才能遠離遠離腸躁等腸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