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後依然“跟父母親”的孩子,往往是父母做對了4件事
作者:主創團·李早早
前段時間,回老家碰到了好久沒見的鄰居小婷。
遠遠看到了這麼一幕。
小婷和她媽手挽着手在散步,兩人講着什麼,講着講着小婷依靠到她媽肩上。
引得周圍阿姨們都投來羨慕的眼光:
“你看,還是養女兒好,女兒就是和媽媽親。這隔三差五就來看她媽,每次聊不完的天。
哪像我家兒子,一年到頭和我說不了兩句話,再多說幾句就要和我吵起來了,他對貓都比我親。”
在網上也有很多父母表示,孩子越大越不願意和自己分享了。
養育孩子一場,最讓父母心酸的恐怕就是:“孩子跟我一點都不親”。
很多人都覺得,孩子和自己不親,是因爲孩子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
但其實不是的,孩子和自己親不親,跟年齡沒什麼關係,它取決於父母與孩子從小到大的親子關係。
若和孩子親子關係一直不好,久而久之自然漸行漸遠!
而那些和父母親的孩子,都是因爲做對了這幾點!
知乎上曾有位網友分享這麼一個故事:
小時候,他學習成績很差,理解能力也很差,每次考試都是倒數,他很沮喪。
但他的媽媽,從來沒因爲他考得不好就責怪怒罵他,反而安慰道:好好努力,下一次你一定會進步的!
有一次,他難過地問媽媽自己是不是很笨。
他的媽媽回答道:
“你知道嗎?鍋越大,開水就越慢,他們的鍋小,所以很快就開了,但是你的鍋大,得慢慢開。
你現在可能不如別人,但以後你會做得更好。”
這位男孩,在母親每次不厭其煩地鼓勵下考上了人大,他和母親的關係特別好!
看見,即迴應。
父母能看見孩子情緒,根據孩子的心理感受及背後核心訴求作出正面迴應。
孩子從這份迴應裡感受到愛、安全感、信任,親子關係自然不會差。
家庭教育專家蘭海,曾接待過一個情緒失控的男孩。
這個小男孩,砸椅子、掀桌子、丟東西,對媽媽拳打腳踢。
這一幕,嚇到了來訪的人員。
面對孩子情緒的失控,然而媽媽卻無動於衷。
並告訴蘭海,孩子經常這樣發脾氣,我已經習慣了,等他哭累了就好了。
沒感受到父母安慰的孩子,躺在地上歇斯底里地哭着,彷徨又無助。
你看,即使孩子這樣痛苦吶喊時,父母也依舊只會說他就是這樣的“壞孩子”!
要知道,孩子那些未被妥善安放的情緒,從來都不會消失,只會隨着時間像滾雪球一樣越積累越深,最後傷口越來越深,離父母越來越遠。
心理學家西格爾·布萊森說過:
“我們做得最糟糕的一件事,就是無視孩子的壞情緒。因爲當孩子的情緒真的很差的時候,他們一定處於巨大的痛苦之中。”
殊不知,孩子的每一次崩潰,其實是在發出求救信號:
“媽媽,你不要再逼我學習了,我又不是學習的機器!”
“媽媽,不要再罵我了!”
“媽媽,幫幫我,我真的很痛苦!”
你看,孩子的世界很簡單。
不迴應,便是黑暗;有迴應,便是光。
想要讓孩子依戀你,你要看見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背後的核心訴求,這樣你們纔會關係越來越近。
閨蜜曾對自己的兒子非常嚴厲,在她面前,孩子從來不能說“不”。
這樣下來,孩子和她的關係特別糟糕。
只要她說話,孩子動不動就是頂嘴、反駁,要麼就是不搭理她。
後來,她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她找了身邊的育兒達人學了很多育兒知識,也開始改變方法,轉變思路。
孩子犯錯,先了解原因。
孩子想要做啥,先商量。
瞭解孩子內心是怎麼想的,讓孩子自己選擇,自己承擔結果。
結果,孩子成績不但變好了,生活裡一點小事都主動和媽媽分享,現在每天粘得不行!
正如有句話所說:“和孩子站在一邊打敗問題,而不是和問題一起打敗孩子。”
是的,孩子只有感受到被尊重、被信任,有自己的選擇權、是自由的,他們纔會自然而然地願意聽。
不難發現,那些和父母親的孩子,不管在任何時刻都是被尊重的。
談到如何教育出如此優秀的孩子,谷愛凌媽媽曾說:
“她從不強迫孩子做事,愛玩的她帶孩子各種嘗試,讓她做自己喜歡的。”
關於女兒想要走職業滑雪這條路,最開始谷媽媽並不同意。
在她看來,滑雪對女孩子不適合,而且很危險。
可女兒小小年紀非常堅持,表示出濃厚的興趣。
谷媽媽尊重了女兒的決定,甚至還給女兒提供各種參考建議,陪伴女兒度過一個又一個的坎。
比賽那會兒,谷愛凌出現了兩次失誤,於是尋求媽媽的建議。
谷媽媽建議女兒不要冒險,但同樣也把選擇權交給孩子:
“最後的選擇是你的,這是你的比賽,我希望你能享受它。”
在媽媽的鼓勵與尊重下,谷愛凌最終打破紀錄拿下了金牌。
你看,贏得孩子的心,收穫一個優秀的孩子,不就是良好的親子關係體現嗎?
斯科特在《少有人走的路》中寫道: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都明白,愛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他們的意願和感受,尊重他們有做決定的權利。”
教育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
不被父母尊重的孩子,沒有自己,也學不會自尊。
父母不懂尊重,會對孩子造成深深的傷害。
畢竟,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人生,父母只能做孩子的引路人,但不能做孩子的決策者。
當孩子被尊重、被信任,與父母有着良性的親子關係,孩子的教育自然會事半功倍,孩子對外界的人和事物也會更積極、正向。
還記得那個多次考試倒數第一名,但在高考逆襲成名,以705分考上了清華的男孩趙啓琛嗎?
高一時,趙啓琛全班40多名。
高二時,終於擠到30多名。
高三時,已經跑到了十幾名了,有時也能考到前幾名。
講到自己成績能夠如此突飛猛進,趙啓琛說,這一切源於媽媽。
“我媽從不因我的成績不理想而責罵我,在我迷茫失落的時候,她總是不斷地鼓勵我、支持我。”
談及方法,他媽媽說也沒有什麼特別高深的秘籍,無非是:
“他考砸了,就找我發發牢騷。我就安慰他,給他擁抱。”
心理學家認爲:父母是孩子的“扶手”。
孩子遇到低谷時,喊一聲加油,適時拉一把。
孩子摔跤時,告訴他沒關係,你依舊可以跑到第一。
美國加州大學哲學博士詹姆斯•多柏林有個“補強法則”:
“被父母的掌聲鼓勵的孩子,會滋生內心的一種力量,並將這種力量融入骨血,當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可以很自信地對自己說:我是最棒的,我可以!”
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親子關係都不會差,因爲他們從父母那裡感受到了信任、安全和愛。
很喜歡這一句話:
“我第一次做你的母親,你第一次做我的女兒,讓我們彼此關照,共同成長。”
教育是一場漫長的路程,想要在育兒路上栽樹成樹,種花開花,一定要做成長型父母。
父母是根,孩子是花朵。成長型父母,做孩子的榜樣。
還記得去年,有一家三胞胎因高考成績火上熱搜。
其中,2個孩子考上了國科大,另一個考上了北大。
而這一切成就,三兄弟表示,母親是最大的功勞者。
三個孩子的特長完全不一樣,這位母親就根據3個孩子的興趣,分別制定不同的學習計劃。
孩子喜歡奧數,她會先自己去學習奧數,自己學完後再和孩子討論。
等到爲了鼓勵孩子努力學習,這位母親把自己逼成了教育專家,自主考取了教師資格證。
這位被孩子視若珍寶的媽媽,在孩子的成長路上,給孩子指引方向,做孩子追隨者,陪伴孩子在成長路上一起努力。
她尊重孩子,不會逼孩子做不想做的,而是關注孩子的情緒狀態,擇其優點,發揮其長處,並給予方向。
不難發現,這些和父母親的孩子,無非是,
站在孩子的位置,瞭解孩子的喜怒哀樂,成爲他的貼心朋友。
站在父母的位置,做好自己成爲榜樣,孩子的成長便有了方向。
總聽到一些家長抱怨:“爲了孩子起早貪黑,捨不得吃捨不得穿,只爲送孩子上最好的學校,讀最好的興趣班,結果孩子一點都不領情。”
我想,這可能是中年父母最大的心酸吧!
可是啊,孩子不是突然長大的,也不是突然遠離父母的。
好的教育裡,一定是好的親子關係在先。
親子關係,永遠是父母值得一生投資的東西!
我們不難發現,那些和父母親的孩子,他們在媽媽/爸爸這裡能感受到的一定是:
愛和安全感,更重要的是被理解、被信任、被尊重。
是的,好的親子關係是影響,是推動,是喚醒,但絕不是打壓、控制與傷害!
那些和父母親的孩子,他們在跌倒時有重新爬起的勇氣,迷茫時能搜尋到指向針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