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珠海未來產業③丨珠海發力海洋新質生產力,“三海聯動”串聯全產業鏈生態協作

【編者按】

面對時代之變、科技之變,未來產業充滿變數。珠海謀定而後動,以確定性工作應對不確定性未來,基於自身傳統優勢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上,把握產業演進主要趨勢,提出發展“雲上智城”、低空經濟、海洋經濟等未來產業。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推出《拆解珠海未來產業》系列報道,逐一拆解產業內在邏輯,探討未來發展之策,敬請垂注。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馮玉怡 珠海報道

日前,“海洋經濟第一省”廣東發佈成績單:2023年海洋產業生產總值1.88萬億元,海洋經濟總量已經連續29年居全國首位。

近段時間以來,廣東多城密集新設立了專門的海洋部門,深圳、珠海、陽江陽西縣成立海洋發展局,湛江成立海洋與漁業局,釋放了廣東各地強化陸海統籌、加快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信號。

今年3月,廣東省委常委會到珠海調研並召開會議專題研究珠海工作,賦予珠海“加快建設區域性海洋中心城市”的新目標。從此前與湛江、陽江等地均被“點題”建設特色型現代海洋城市,到如今被賦予建設區域性海洋中心城市,珠海海洋經濟建設可謂前景巨大、壓力不小。

自《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推進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已有7年,深圳海洋產業在這些年裡規模迅速擴張,珠海海洋經濟是否也能順勢而爲實現能級躍遷仍未可知。

去年以來,以新一輪機構改革爲契機,珠海組建省內第一家地級市海洋集團、優化萬山海洋開發試驗區管理體制機制、組建珠海市海洋發展局,並首提“三海聯動”謀劃海洋發展新篇。今年一季度,珠海海洋經濟發展實現“開門紅”,生產總值同比名義增長約11.4%;總投資203億元的20個海洋牧場項目已開工17個。

鎖定海洋產業亮出新“招式”

如何助力廣東全面推進海洋強省建設、打造“海上新廣東”?珠海通過對體制、機制、制度的改革重組,亮出“三海聯動”新招式。

此前,由於一些與海洋有關的管理職能,如漁政、交通、文體旅遊等,仍分散在自然資源局、農業農村局、生態環境局等不同部門,在管理上造成“真空”或重疊。此次珠海成立海洋發展局,將原本分散在各個部門的相關職能進行整合,有利於實現海洋資源“一盤棋”,推動海洋資源高效利用。

不難發現,珠海此番“大動作”鎖定是海洋產業。數據顯示,2022年珠海海洋產業生產總值約1000億元,尚未形成有重要影響力的海洋產業,海洋經濟總量規模偏小。珠海市海洋發展局成立後的首件事情,就是召開海洋新質生產力暨涉海企業“盤根計劃”座談會,並在會上提出探索打造一支海洋產業發展基金。

隨後,珠海市海洋發展局召開珠海市涉海重點項目調度會議,研究加快推進全市涉海重點項目建設和謀劃。該局局長扶志表示,要進一步摸排挖掘涉海重點項目,圍繞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海洋電子信息、現代海洋漁業、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海洋文旅等領域,謀劃一批引領示範強、經濟效益好的海洋大項目,聚焦珠海海洋優勢產業,加快涉海專業園區、特色園區建設。

不過海洋管理涉及的部門多,協調難度大,面臨的問題龐雜。今年珠海兩會期間,珠海市政協委員、九三學社珠海市委員會專職副主委顏立在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採訪時建議,珠海可以借鑑浙江省成立海洋經濟發展廳、青島成立市委海洋發展委員會的做法,成立珠海市委海洋發展委員會,增強海洋管理局向上對接和協調的能力,能夠更大程度地統籌全市海洋發展力量。

如果說成立海洋發展局是在做“加法”,那麼萬山海洋開發試驗區(簡稱“萬山區”)和珠海保稅區不再實行一體化運作,則是做“減法”。

業內人士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分析,此舉能更高效發揮萬山區的海洋經濟發展功能,有助於珠海進一步錨定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線和方向。

與此同時,伴隨着新一輪國企改革,珠海也對相關涉海產業國企國資進行重組調整。2023年8月底,珠海市國資委牽頭成立珠海市海洋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海洋集團”)。同年11月,珠海市農業集團有限公司整合劃轉至海洋集團。此後,珠海陸續將九洲海洋、九控海島、澳龍船艇、格盛科技、農控海洋等公司劃轉至海洋集團,相關涉海產業資源整合至海洋集團。

海洋集團具有對珠海各類海洋產業的整合、投資、建設和運營管理的職能。其中,重點發展包括第一產業的海洋生物養殖、第二產業的海洋裝備以及第三產業的海洋漁旅、智慧海洋等四大板塊,形成一二三產聯動發展。海洋集團副總經理魏順兵透露,目前海洋集團已統籌養殖海域近10000畝,正同步開展建設隘洲島片區等四個海洋牧場以及“九洲一號”養殖工船,在萬山海域初步形成“四區一船”佈局。

上述業內人士認爲,由於此前珠海相關涉海國企大多圍繞海洋產業鏈個別環節進行佈局,面臨着資源分散、規模較小、同質化競爭、產業協同效應較低的困境。重組調整後由海洋集團對全市海域資源進行整合,可以提高統一申請、論證以及規劃效率,解決用海審批手續繁瑣、前期費用成本高等問題,更好地整合珠海海洋全產業鏈,同時增強珠海海洋產業品牌影響力。

向海洋未來產業要增量

海洋旅遊業、海洋油氣化工和海洋高端裝備是珠海海洋傳統優勢產業。近年來,各產業鏈在不斷優化延長的基礎上,實現跨行業的空間耦合利用。

以“微笑海岸”特色海島旅遊度假項目爲例,該項目以格力東澳大酒店、珠海東澳島萬豪度假酒店、阿麗拉東澳島等系列高端海島酒店集羣爲核心。計劃以“海之艙”“格盛1號”等漁旅融合產品爲補充,以橫琴碼頭客運航班、遊艇、直升機等陸島交通爲配套,通過強化“島海聯動”,實現東澳島、大萬山島旅遊項目“串珠成鏈”。

事實上,以海洋牧場爲主要內容的海上新基建提供了大量新的應用場景,也孕育着未來海洋產業。

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簡稱“南方海洋實驗室”)副主任孫冬柏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分析,珠海的海洋產業雖然在總量上仍以傳統優勢產業爲主,但未來增量還要看海洋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目前南方海洋實驗室重點佈局的海底數據方艙、海洋數據中心等海洋信息技術產業均已取得較好進展,將爲珠海海洋未來產業壯大助一臂之力。

盤點珠海海上新質生產力,有不少亮點。其中,珠海在深遠海科考船、半潛式多能互補養殖平臺、深水抗風浪網箱、海底數據中心等重大裝備研製,以及多功能無人智能船舶、深海智能自主潛航器(無人潛水艇)等技術都有其獨特優勢。

珠海市科技創新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傘景輝表示,經略海洋的重點在於原始創新,創新鏈條主要圍繞企業來佈局,把工作重點放在企業的培育上。例如,由企業牽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共同組成創新聯合體,參與市級核心技術攻關、產學研合作等,共同推動珠海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

“以海洋牧場建設爲紐帶,幾乎把珠海市的所有國企、民企以及相關研究院所都凝聚在一起,圍繞重要目標聯合攻關,企業提需求、院所做研究,形成緊密的產研合作關係。”南方海洋實驗室黨委書記、研究員劉梅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長期以來,我國在海洋工程結構設施的防腐蝕塗料這一產業領域被國外所壟斷,近年來我們針對海洋工程所面臨的防腐蝕問題,開展了海洋高性能防腐塗料的關鍵技術研究,與南方海洋實驗室和高校進行產學研合作,已逐漸在這一領域實現國產化應用。”廣東威旗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威旗科技”)董事長賴華生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這家成立於2003年的珠海老牌企業,數日前將原名珠海市威旗防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更改,這不僅是公司戰略定位的一次升級,更是作爲珠海海洋產業基礎材料環節的龍頭公司自主擁抱技術更新的新嘗試。威旗科技只是珠海涉海企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越來越多珠海企業開始瞄準海洋新場景、新應用、新業態,積極延鏈補鏈或轉身“下海”。

《珠海市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至2025年,全市海洋生產總值達到1530億元,年均增速達到8%左右。受訪專家認爲,珠海海洋經濟體量要壯大,需進一步加強陸海產業聯動、加快延伸陸海產業鏈、實現海洋經濟主體“陸海相接”,推動海洋經濟和陸域經濟“1+1>2”的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