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3度爲母籤病危通知 楊志良:還吃得到媽媽做的飯很幸福
文/邱淑宜 圖/陳弘璋
「我現在還吃得到媽媽做的飯!」是74歲的前衛生署長楊志良非常得意也珍惜的事!楊志良曾爲媽媽楊清滿簽過三次病危通知,幸而媽媽生命力強韌,一次次挺過生死大關。今年97歲的她,4年多前在北投老宅展開「半獨居」生活,周間在楊家愛犬「楊六一」相伴下獨居,楊志良夫婦週末回去陪她。老了仍能獨立生活讓楊清滿很自傲,最開心的是楊志良夫婦回去,她下廚做飯給愛子吃!
「以前每天都出去,夏天透早5點多我就出門,從這(北投)走到陽明山花鐘,下山就搭巴士」、「北投每一座山我都爬過,那時候常有人問我吃什麼,體力腳力這麼好!」楊清滿滿頭銀絲、個兒嬌小,但兩眼炯炯有神,說話很有元氣,講到以前的神勇,嘴角眼角都帶笑,語氣中滿是自豪,但接下來她感嘆「年歲大了,這幾年體力變差,沒辦法四處跑了!」
(楊清滿憶當年,對以前爬遍北投的山十分自豪。圖片來源:陳弘璋)
民國13年1月5日出生的她,口中的「以前」並不是五、六十歲時,而是七十、八十多歲時,體能之佳同齡者自嘆弗如;現在她認爲自己體力差了,卻可以獨居,自己料理三餐,生活自理能力比許多銀髮族都強。
然而,楊清滿並非一路勇健到老,她老年後病史洋洋灑灑一長串,危及性命的「大事紀」有心臟病發、心肌梗塞、顱內出血小中風,以及兩度跌倒骨折吃消炎藥吃到消化道大出血,楊志良曾三次籤病危通知,然而一關挺過一關,楊志良忍不住說:「我家誰身體最好?我媽媽,她生命力太強了!」
心臟病是楊清滿的宿疾,楊志良的女兒楊雅婷是阿嬤一手帶大,從小就被耳提面命,只有阿嬤跟她在家時,阿嬤如果心臟不舒服怎麼辦,她很小時就記得阿嬤的藥放在哪裡、怎麼吃,以及如何找人幫忙叫救護車,「我7歲和10歲都有幫阿嬤急救,」楊雅婷說。
楊清滿70多歲顱內出血小中風,楊志良帶去給好友、現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璩大成診治,通常這種狀況都先送加護病房再開腦,璩大成看了X片,跟楊志良說帶媽媽回家休息就好,不必做其他醫療處置,爲什麼?「因爲人老了大腦會萎縮,萎縮後大腦跟腦殼之間會多一點空隙,璩大成檢查發現我媽媽顱內出血的位置剛好在空隙,出血已經停了,他以豐富的經驗研判,不會繼續出血,血塊也會慢慢被身體吸收掉,雖然中風,但什麼都不必做,好好休息即可,」楊志良說,果然媽媽回去休息幾天就沒事了,「連藥都不必吃。」
(60多歲的楊清滿(右)與楊志良、楊雅婷。圖片來源:楊志良提供)
但另外三次突發狀況,就沒有小中風這樣的好運氣,情況危急到楊志良必須籤病危通知。
第一次是27年前心肌梗塞做心導管手術時心臟痙攣,臺大心臟外科醫師大動員,把人從鬼門關前拉回來;第二次是80歲跌斷肋骨吃消炎藥吃到胃大出血,楊雅婷回憶,「那時阿嬤上廁所時大吐血,噴得整面牆都是血,好嚇人,」醫師與死神拔河,榮總醫師得勝;第三次病危89歲,也是因跌倒吃消炎藥,這回不但吃到腸道大出血,還導致心臟缺血,醫師要楊志良二選一:先打通心臟的血管還是先止腸道大出血?「我當時都要罵人了,」楊志良說:「我問醫生一句話:『如果是你媽媽,你怎麼決定?』」醫師決定先止大出血,又一次把楊清滿從閻羅王手中搶回來。
「跟我想的一樣嘛,既然心臟缺血是腸道大出血造成的,就應該先止血。」 事過境遷,楊志良現在說得頭頭是道,楊雅婷在旁邊拆他的臺:「你那時都快崩潰了好不好,你是含淚問醫生問題的!」
楊清滿第三次命危的故事頗曲折,那時楊志良在臺中霧峰亞洲大學教書、楊雅婷在臺中工作,一家三口住霧峰,她和楊志良的哥哥住北投老宅,一日楊雅婷打電話給阿嬤,察覺有異,「阿嬤平常講話很有元氣,但那天在電話裡她愈講愈小聲,到後面只剩氣音,」楊雅婷第一次體會到「氣若游絲」這四個字的意思,得知阿嬤那幾天心臟不舒服,掛掉電話後,趕緊北上把阿嬤接到霧峰照顧。
十多天後清滿精神氣色都好很多,沒想到上廁所時馬桶整個變紅色,緊急送醫,發現是腸道大出血合併心臟大缺血,手術後轉加護病房,仔細追查病因,才知道她心臟不舒服前曾經在公寓大門前跌倒,那一跤跌得很重,不是直接坐下去,是轉一圈才跌坐下去,旋轉的重力加速度讓腰椎到薦椎三節『疊』在一起變一節,粉碎性骨折。她自己到附近診所就醫拿藥,結果止痛藥傷腸道還傷心,愈吃人愈衰弱。
楊清滿年事已高,脊椎骨折醫師不敢開刀,只能給她穿俗稱「鐵衣」的背架慢慢復原,不料鐵衣才穿了兩個半月就脫掉了,復原速度快到醫師難以置信,這要歸功楊雅婷。
「老人家跌倒很傷身體,我們很怕阿嬤就此臥牀不起,一定要阿嬤復健,」楊雅婷是職能治療師,她拿出全副本領爲阿嬤復健。「復健會累會不舒服,阿嬤願意配合復健,也能忍痛,可是她受不了麻煩,」楊雅婷緊盯復健細節,要求阿嬤每個動作都要做到位,「我一直念念念,阿嬤常不高興回我『好了啦,這麼麻煩』。」
(楊雅婷跟阿嬤感情非常好,互相是對方的「心頭寶」。圖片來源:陳弘璋)
阿嬤出院後楊雅婷盯得更緊,「穿鐵衣睡覺不舒服,我跟阿嬤約法三章,睡覺可以不穿,但起來得有人幫忙」,原本楊雅婷想跟阿嬤一起睡方便照顧,「聽到我要跟她睡,阿嬤臉色就不好看了。」楊雅婷只好睡客廳,叮囑阿嬤,夜裡要翻身或上廁所,反正無論要做什麼都要叫醒她,不要自己亂動。
個性好強的楊清滿不想時時依賴孫女,但往往她一有動靜,睡覺時仍高度警覺的楊雅婷就醒了,「阿嬤就會很生氣,說我幹嘛醒來,」有一夜楊清滿又自行起牀,楊雅婷發現後念阿嬤一頓,楊清滿生氣的說:「你爲什麼一定要管我,管什麼管,我死死好了。」互把對方視爲「心頭寶」的祖孫吵了起來,最後抱在一起哭。
然而楊雅婷的堅持有了美好的回報,老人家這種情況通常鐵衣要穿6個月,楊清滿穿了兩個半月後回診,醫師看X光片時非常驚訝, X光片顯示「脊椎很水」,問診後得知她比較不痛、力氣也有了,醫師又問:「孫女有幫你做運動嗎?」「有跟你說要注意姿勢嗎?」,一連幾個問題,阿嬤的答案都是「有」,醫師拍板「背架不必穿,可以脫掉了,但要繼續復健。」阿嬤很開心,也明白楊雅婷的嚴格不是沒道理,之後復健都非常配合,也願意忍受孫女碎碎念。
4年多前楊志良哥哥病逝,楊志良希望媽媽搬去跟他同住,「媽媽過去其實一直跟我住,」他說,父親過世後媽媽就跟着他住,他在臺大教書時一起住在臺大宿舍,他臺大退休後去亞洲大學任教,媽媽一起住到霧峰,他擔任衛生署時同住信義路官舍,他卸任署長後重回亞洲大學執教鞭,那時因哥哥離了婚孑然一身,媽媽搬去跟哥哥同住北投,他另在新店購屋做爲臺北的住所。
北投老宅是楊志良近40年前購置的電梯公寓,也是楊清滿住最久的家,她不想挪窩,也認爲自己一個人住沒有問題,在她的思維裡,無論跟哪個兒子同住,都是她照顧兒子,不是兒子照顧她,「我媽媽喜歡自己能夠獨立,」但他怎能放心呢,爲了打消媽媽自己住的念頭,他帶她去參觀一處他認爲規劃完善的銀髮住宅,「我跟媽媽說我陪她住這裡,但媽媽不願意,堅持要住北投。」
楊雅婷認爲,阿嬤這個年紀,住得舒心自在最重要,而且本來就應該讓老人家在熟悉的環境安養餘年,既然阿嬤還有獨立生活的能力,也渴望獨立,那就在安全的範圍內讓阿嬤獨立生活;而且老人家還能動,就讓她多動動,身體機能纔不會太快退化。
(97歲高齡下廚,洗菜、切菜、下鍋、翻炒、調味、起鍋,阿嬤一點都不含糊。圖片來源:陳弘璋)
高齡獨居如何確保安全?外籍看護曾是選項之一,但楊清滿排斥外人「入侵」,楊雅婷說,不能怪老人家不接受,「想一下嘛,你健康時可以決定誰能進去你家、進去你房間,怎麼可以因爲你年紀大了或生病了,就從外面找一個言語不通、也不知道性格合不合的陌生人睡你旁邊,這對老人家是很大的衝擊。」經過家庭會議,楊家從聘用鐘點服務員、尋找合適輔具、藉助科技力量等方向着手。
楊志良爲媽媽申請臺北市政府長照服務中的日常生活照顧服務,週二至週五每天1小時有照服員陪楊清滿出門買菜,楊志良夫婦固定週四或週五下午回去住到週一上午,週六週日就由他陪媽媽上市場。
即使出門有人陪,但楊清滿兩次跌到病危,「防跌」非常重要,楊志良花很大心力爲媽媽尋找合適輔具,最後找到一款推車型助行器,是推車也可當座椅,上下坡都能維持均速,行進間可煞車、停下時可鎖死,保障楊清滿在外行的安全,另外,熟悉的環境兼具社交友善及照護功能,楊清滿出門買菜可跟鄰居及市場攤商閒話家常,傍晚垃圾車來了她拎垃圾下樓,馬上有鄰居接過去幫忙丟。
(楊志良幫媽媽挑選合適的輔具,做爲媽媽出門時的「防跌」工具。圖片來源:陳弘璋)
由於楊清滿符合臺北市政府爲獨居長者安裝緊急援系統的資格,北投家安裝了這套系統,主機具雙向對講功能,連接24小時待命的守護中心,除了供獨居長者早晚按鈕報平安,還具備外出時設定「外出狀態」、返家後改回「在家狀態」的功能,讓守護中心掌握獨居長者動態。如果在家跌倒或需要協助,按鈕即可求救,如果離主機太遠,可用隨身攜帶的緊急發報器求助,只要按下發報器,守護中心將遠端連線確認長者狀況,緊急馳援。
有了人力配置、合適的輔具,還有科技的協助,加上有楊家愛犬楊六一爲伴,楊清滿開展獨立生活,而老人與老狗,也共譜出溫馨的「老後」樂章。
楊六一是楊雅婷12年前在臺中動物之家收養的流浪犬,到楊家時才5個月大,當時楊清滿與楊志良一家住在霧峰,楊六一跟阿嬤感情也很好,後來楊志良把楊六一送到北投跟阿嬤做伴,牠很親人,會調皮會偷親阿嬤會跟阿嬤撒嬌,是阿嬤的開心果,「而且楊六一陪阿嬤,發揮很大的功能,」楊雅婷說,包括讓阿嬤願意煮肉吃肉、建立定向感、鍛練腳力等等。
(楊家愛犬「楊六一」是老人家的開心果。圖片來源:陳弘璋)
阿嬤剛開始獨居時,常常不好好吃飯,也缺少運動,「有楊六一在,阿嬤第一個改變是好好吃飯了,」楊雅婷說,因爲楊六一貪嘴,阿嬤吃飯時牠就坐在旁邊吐着舌頭跟阿嬤乞食,「阿嬤吃東西都變香變好吃了。」原本楊清滿都隨便煮煮,有了楊六一,她開始願意煮肉,咬不動就給牠吃。
「阿嬤沒有失智,也是因爲一天到晚要注意時間,楊六一建立了她的定向感。」狗兒一天吃兩餐,早上7點跟下午4點,但牠常常提早去跟阿嬤討吃,爲了定時喂牠,楊清滿開始看時鐘留意時間,在楊六一來討喂時跟牠講「時間還沒到啦。」楊志良回家的日子,她也記得很清楚。
「楊六一另一個功用是幫助阿嬤運動,」楊雅婷說,阿嬤每天只出一趟門的運動量是不夠的,在家就靠楊六一,牠常睡在阿嬤房間門口及走道上,阿嬤在家移動得留意擡腳跨過牠,每天無數次,「阿嬤腳力變好了!」冬天楊清滿看電視,楊六一常睡在不遠的地板上,怕牠冷,楊清滿常在廣告時間起身幫狗狗蓋被子,「幫楊六一蓋被子讓阿嬤有下蹲跟起身的動作,活動了筋骨。」阿嬤甚至夏天也幫楊六一蓋被子,看牠因爲熱站起來抖掉毯子跑掉,是阿嬤的樂趣,往往楊六一抖掉毯子,阿嬤就找機會再蓋一次,像玩遊戲,「你看過96歲可以5分鐘以內蹲下去站起來7次嗎?阿嬤可以喔!」楊雅婷開心的說。
楊雅婷無法頻繁回臺北看阿嬤,但常常在電話裡叮嚀阿嬤要運動,每次回來必檢視楊清滿身體狀況,看她哪裡酸哪裡痛,帶她做伸展運動,以及補強不足之處,楊清滿手巧,年輕時除了做一手好菜,洋裁、打毛線也都很厲害,楊雅婷發現阿嬤最近手部比較沒力,打算買編織的布料,遊說楊清滿爲六一做領巾,讓雙手多動動。
(孫女楊雅婷叮囑每天都要運動,阿嬤扶着桌子做擡腿運動。圖片來源:陳弘璋)
楊六一活潑力氣又大,楊清滿沒有體力遛牠,帶楊六一外出放風成了楊志良週末回北投老宅的例行工作,他固定帶着六一到附近公園讓牠盡情跑跳,天氣好時則騎腳踏車帶牠從新北投騎到關渡,來回3小時,楊六一雖已高齡12,有時楊志良騎車還追不上牠。
楊雅婷說:「阿嬤會覺得爸爸週末回家主要是看楊六一,看她是順便的,她不會有自己一直被照看的感覺,反而她還能煮飯給兒子吃,覺得自己還有用。」楊志良說:「媽媽做飯時我最多幫忙洗菜切菜,煮還是媽媽煮,她的廚藝是辦桌等級的!」
(媽媽做菜,楊志良幫忙切菜。圖片來源:陳弘璋)
楊志良以前吃飯很快,常常大家才吃一半他已經吃飽下桌了,然而70多歲了還吃得到媽媽做的飯是難有的幸福,他因此改變進食習慣,吃飽了也坐着不動,哄媽媽多吃幾口。楊雅婷說,阿嬤第三次命危那次,體重掉非常多,胃口也很差,那段時間全家挖花心思哄阿嬤多吃,後來發現最有效的是兒子陪吃,「只要爸爸一直坐飯桌上,阿嬤就會多吃,而且不管爸爸夾什麼給她,她都會吃掉。」有一次楊雅婷夾了一塊豆腐到阿嬤碗裡,「她拍桌子瞪我,很兇的吃不下了你還放,可是爸爸夾一隻大雞腿給她,她就默默吃掉了,」那段時間楊志良也下廚做飯給媽媽吃,即便兒子廚藝不精,媽媽也會把兒子的孝心吃掉。
楊清滿雖然需要戴助聽器及假牙,不過視力還很好,即使多待在家裡,透過看報紙看電視,她開闊不閉塞。以前楊清滿繞着地球跑,遊歷過歐洲、紐西蘭、美國、日本等地,由於通曉日文,她最喜歡去日本,80歲時還當領隊帶朋友去日本玩,最後一次出國是86歲,也是去日本,她清楚記得玩了哪些地方,暢談日本旅遊見聞,記憶力之好,令人歎爲觀止。年事高後不再出國,楊清滿並不遺憾,她笑咪咪的說:「禮拜六晚上NHK有節目介紹各國風土人情,我不用開錢,就可以環遊世界!」
關心時事、政治的楊清滿,每天必看一家與她政治立場相符的報紙,楊雅婷至今還記得,阿嬤89歲脊椎骨折住加護病房7天,「身體很虛弱,但堅持每天要看報紙,」「加護病房每天探視時段是固定的,我們第一時間一定要給阿嬤送報紙!」受日本教育的楊清滿,國字是看電視及楊雅婷上小學後跟着慢慢學。
(楊清滿有每天看報的習慣,戴起老花眼鏡,她看得專注。圖片來源:陳弘璋)
「很多人以爲我媽媽一定支持國民黨,大錯,媽媽因爲經歷228事件,對國民黨一點好感都沒有,」楊志良笑說,每逢選舉,媽媽一定宣示「絕不投國民黨」,以前楊清滿還喜歡看政論節目,聽到立場不同的言論常常氣到臉都紅了,楊雅婷則因阿嬤心臟不好,每逢選舉投票前一定守在阿嬤身邊,怕選舉結果不順意,阿嬤氣出毛病來。
政治顏色媽媽綠兒子藍,楊志良還在馬英九當總統時入閣擔任衛生署長,楊雅婷笑說:「那時阿嬤氣死了」,但看到楊志良在立法院被罵得滿頭包,她又萬分不捨,知道兒子常因工作繁忙自己煮水餃果腹,心疼兒子,楊清滿搬去跟楊志良一起住在信義路官舍,照顧他三餐。
(74歲了還能吃到媽媽做的菜,楊志良覺得非常幸福及幸運。圖片來源:陳弘璋)
報紙之外,楊清滿的閱讀以日文小說及日本雜誌爲主,牀頭一疊她收藏的日文雜誌,現在年紀大了不執着看政論節目,電視多看日本節目戲劇及旅遊節目、料理節目,她笑咪咪的說:「日本節目總共有四臺可以看,」除了戲劇、電影、旅遊節目,她還喜歡看教作菜的節目,她說:「我看料理節目會思考如何煮,不一定照電視上教的,有我自己的想法。」
「阿嬤到現在腦子還很好,衣櫃都是她自己整理,東西也都她自己收,問她以前的旗袍在哪,她可以馬上拿出來給你看,」楊雅婷說,阿嬤學東西也很快,像市府來裝緊急救援系統,阿嬤很快學會怎麼用也習慣去用,假牙黏着劑跟清潔劑也是教她怎麼用她很快就學會,用完了還自己去買。
楊清滿很滿意現在的半獨居生活,每天楊六一爲伴,每星期兒子媳婦回來三、四天,遠在屏東的孫女三不五時打電話跟她聊天,休長假就北上看她,出門有熟悉的街坊鄰居,她不孤單也不寂寞。
延伸閱讀:
親子關係專家吳娟瑜曾覺得媽媽讓她丟臉,直到媽媽失智後做了這件事,她才淚崩...瞭解媽媽有多愛她
張曼娟談9旬失能父:他怨我恨我,我沒遺憾
她與媽媽的和解之路 走了40年
2歲那年母親拋下她 40年後...昔「軍中情人」邁開和解第一步
該接父母同住、就近照顧嗎?先問自己這3個問題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