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訊/林信義閃辭 臺塑3000億投資拉警報

文/陳彥淳黃靖

7月22日下午,就在麥德姆颱風侵臺的前一刻,各地已經籠罩在狂風暴雨的威脅中,臺塑集團裡醞釀已久的風暴卻率先爆發。臺塑越南河靜鋼鐵董事長信義預警地發給所有員工一封公開信,在大風大雨中,向河靜鋼鐵的員工告別,字字句句盡是不捨,卻毅然離開擔任了3年8個月的董事長一職,引發市場高度關注。

無預警辭職,外界錯愕臺塑高層低調,避談細節

消息一出,外界無不萬分震驚,因爲就在前一週,林信義才爲了解決五一四越南暴動事件後,河靜鋼鐵中國勞工的撤走問題,與臺塑集團副總裁王瑞華專程走了一趟中國。先是到四川成都慰勞受傷的工人,發放慰問金;然後又馬不停蹄地前往北京,與中國包商溝通,還特別播放自制影片,強調越南政府現在是荷槍實彈進駐保護廠區,並保證包商員工未來一律進入廠區宿舍的安全,這才終於取得中國包商──中冶集團的同意,讓河靜鋼鐵可以順利復工。

5月底林信義還接受媒體專訪,對於暴動後河靜鋼鐵的未來侃侃而談,強調會做到鋼廠建設完工,沒有任何要離開的跡象。突如其來的公開信,讓員工與包商都很錯愕。

臺塑集團發表聲明,表示林信義是基於「他的任務已告一段落,因此提出辭呈,經過多方慰留無效,臺塑企業最後只有尊重配合。」臺塑集團最高決策核心行政中心委員王文潮在出席公開活動時,也對林信義表示感謝,對於細節不願多談,只是頗有弦外之音的說了一句:「一切都過去了。」

但是,林信義這位高階專業經理人的異動,影響的是臺塑數千億元的投資案是否能順利走下去,以及外界觀察臺塑集團專業經理人制,是否真能落實的指標。

河靜鋼鐵爲何引發關注?這是臺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生前最後一件拍板的投資案,第一期的投資金額就超過100億美元,除了中鋼持股5%之外,臺塑集團是主要的大股東;由於鋼鐵是臺塑集團跨足的全新領域,2010年底時,找來林信義出任董事長,外界解讀,林信義在汽車產業30年的經驗,將有助於河靜鋼鐵投入高值化的汽車鋼板市場,也是臺塑集團邁向專業經理人制的第一步。

然而,河靜鋼鐵才經歷了五一四越南暴動的重大打擊,不僅人員傷亡、廠房損壞,中國包商更是嚇到不敢再回到越南,投產時間從原本的明年中,恐怕要再延後至明年底。而依據臺塑集團原本的規畫,河靜鋼鐵分二期投資,是年產量逾2250萬公噸的大鍊鋼廠,其中,第一期計劃明年投產,偏偏遇到全球鋼市低迷,建廠也一波三折。

理念不合,分手主因生產端與銷售端的不同思維

面對外在環境變化與內部對新事業的調整,該投資案不僅考驗着以臺塑集團總裁王文淵爲首的二代接班團隊,也影響着臺塑集團未來10年的成長動力,動輒上百億美元的高額投資,更讓持有臺塑四寶的投資人高度關心;如今已經箭在弦上,卻還上演陣前換將的戲碼,更令外界憂心河靜鋼鐵的前景。

「的確,我和臺塑集團經營層,對於經營河靜鋼鐵的營運模式與策略想法有差異。」面對外界的各種臆測,林信義首度打破沉默,「我要離開,早就已經決定了,反正我本來就只是兼任而已,但不論做什麼事,我都會做到最後一刻。」林信義解釋,即使他在7月初就已經決定離開,但還是爲了越鋼繼續奔走,一直到臺塑集團發出聲明稿的颱風休假日,林信義還是坐在辦公室內,確認新聞稿的內容。

知情人士指出,林信義與臺塑集團高層的意見不合,主要是來自「對市場的想法差距太大」。

林信義上任後,考量到金融風暴後的產業環境丕變,全球年產能超過20億公噸,但需求只有16億公噸,超過4億公噸的過剩產能;爲此他調整河靜鋼鐵的規模,將高爐容積縮小、把原訂的3支高爐縮減爲2支,電廠規模縮減3分之1,庫房減半,藉以降低資本支出。

但由於航道疏浚工程,遇到清除炮彈等問題,又墊高投資成本整體投資降到106億美元,將每公噸鋼鐵的投資成本,從一開始的1650美元,降到若是不含港口與電廠,約爲1140美元,低於噸鋼投資成本1200美元的標竿

早在20年前,中鋼就曾評估到越南投資高爐,當時認爲越南雖是很有潛力的市場,但成長速度緩慢,因此中鋼在越南蓋廠,計劃是一個高爐一個高爐慢慢做,「中鋼是跟着市場走,不想一步登天,」中鋼前董事長王鍾渝回憶。

新日鐵提案擁銷售公司主導權臺塑行政中心強烈反彈

然而,河靜鋼鐵和中鋼不同,不只高爐規模大,還連同港口與電廠一起開發,整體來看,河靜鋼鐵的每公噸成本仍高達1400美元,高於業界平均水準。

「這一向是臺塑集團的投資邏輯,一開始的投資就要全部到位,內部預期以後會用得到,不只產能會擴張,未來也可能會有其他投資項目,因爲臺塑集團最擅長的管理技術之一,就是利用產能規模來降低成本。」對臺塑集團有長年觀察的隸邁產業顧問公司總經理何耀仁指出。

「以一個專業經理人來說,林信義是從一個河靜鋼鐵思考,會覺得電廠、港口是包袱,講的是單位成本;但王家人卻是從整個臺塑集團的角度出發,除了大鍊鋼廠外,未來可能還有石化廠會去投資,利益與着眼點未必完全相同,這在擬定策略時,會造成完全不同的結果。」知情人士分析,林信義或許瞭解臺塑文化,卻樂觀地以爲有辦法說服。

林信義和臺塑的分歧理念,不只建廠規模,還有投產後的銷售方式。

林信義認爲,鋼鐵產業的特性,產品是要市場拉引,而不是由生產推動,是一個非常競爭的市場,沒有任何寡佔優勢。他預測,未來亞洲鋼廠都會看東南亞新興市場,價格向下調整是必然的趨勢,面對市場客戶,除了產品規格與品質外,通過認證也是必要條件,新進入者要開發市場十分不易。

根據媒體報導,考量到市場銷售,臺塑河靜鋼鐵欲引進全球第二大鋼廠──新日鐵住金爲策略投資人,希望藉助他們的技術及初期的銷售協助,達到「全產全銷」的目的。林信義證實,確有此事,表示高爐一旦點火,鐵水流出無法停爐,如果產銷無法緊密配合,若出現滯銷被迫停爐,再停開工得花費2到3個月,因此銷售非常重要。

由於新日鐵住金在東南亞擁有20個銷售據點,約有250萬到300萬公噸的熱軋鋼板需求,林信義認爲,未來可以從河靜鋼鐵取代日本廠就近供應,即能吃掉河靜鋼鐵近5成的產能,「其他一半熱軋、線材和鋼胚,我則堅持自行開拓市場。」

新日鐵住金有100多年曆史,日本產品有高達98%是透過商社中間商,裁剪廠等來賣,出來的鐵板要裁剪、下料、分條,要物流,要融資,「更重要是他們有集單效果。」

這合作看起來是美事一樁,但關鍵在於,新日鐵同時提議,爲了不違反托拉斯,兩家公司應成立持股各半的銷售公司,臺塑可以共同學習,同時減少銷售人力配置,條件是,銷售公司需由新日鐵住金主導經營。

全文詳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