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問父母親「做得到」什麼 他們活着其實就是一種貢獻

雙親並非什麼也沒做,他們活着,對家人就是一種貢獻。(圖/達志示意圖)圖、文/天下文化《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 /譯者陳令嫺)與年邁的父母相處時,不需要特別找出他們「做了」什麼,其實就算子女想找,可能也找不到。看到父母昨天還做得到的事情,今天卻做不到了,認爲做得到纔有價值,只會注意「做得到」什麼的人,會漸漸不知該對雙親說什麼纔好。但事實上,雙親並非什麼也沒做,他們活着,對家人就是一種貢獻。看起來毫無作爲的雙親,只要活着,就能凝聚全家人向心力。有時候父母過世之後,兄弟姊妹纔會發現,彼此的關係其實不是太好。兒子小學時,有天夜裡突然對我說:「爸爸,今天謝謝你。」我不記得那天對兒子做了什麼特別的事,於是問他理由,結果兒子並非因爲我做了什麼而說謝謝,只爲了我陪在他身邊而表達謝意。兒子這番話教會我,對方不一定要做什麼,光是因爲對方存在,就可以開口表達我們的謝意。對父母也是一樣。不要因爲是家人就認爲「不說,對方也能明白」;就算是家人,正因爲是家人,更需要特意說出「謝謝」。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可以藉此表達對家人的感謝,例如看到對方把自己用心準備的餐點光光,很高興,就可以說謝謝;也可以主動告訴父母,因爲兩人健在而感到安心。父親回到老家生活之後,每次看到我準備好餐點,便會跟我說謝謝。我回想以前和父親一起住時,父親並不習慣向我表達謝意,其實他可能說過也不一定。除了謝謝之外,聽到父親說「有你在,就能安心睡覺」也讓我非常高興。只要把自己聽了覺得開心的話,也對父母說出口就好。▲和父母相處,要把自己聽了覺得開心的話,也對父母說出口。透過對父母表達感謝之意,讓父母感受到自己對子女也有貢獻;只要他們覺得自己有貢獻,就能肯定自己的價值。年邁的雙親會因爲漸漸失去能力而喪失自信,覺得自己一點用也沒有,還可能鑽牛角尖,認爲自己走了還比較好,甚至認爲自己在家中已經沒有立足之地。當父母能做的事愈來愈少,子女就要對雙親「還健在」一事表達謝意,無須特別留意他們是否「做了」什麼、「做得到」什麼,不着痕跡地讓父母覺得自己對家庭的確有所貢獻。父親除了用餐時間之外,幾乎都在睡覺,這段時間我不是對着電腦稿子,就是在看書。有一次跟朋友聊起來,朋友竟然說:「能讓父親看着你工作,真好!」令我不由得一愣。然而事實的確如同朋友所言,如果在自己房間裡工作,累了就會想做點其他事情,無法集中精神。多虧了父親,我才能每天看很多書,稿子也有進展。家人不斷對父母表達謝意,是希望讓他們瞭解,就算自己什麼都不做,也能對家庭、子女有所助益。如此一來,他們就不會藉由激怒他人或惹人煩躁,來引起家人的注意。我下定決心,就算父親最後連我是誰都不知道,我也不會改變自己對待父親的方式。所幸父親直到臨終前,都還知道我是他的兒子。如果父母連自己是誰都忘了,就當作今天是我們第一次見面,時間從「當下」開始,兩人之間便沒有過去。作者介紹:岸見一郎/着1956年,生於京都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修畢(專攻西洋古代哲學史)。現任京都聖カタリナ高等學校看護專攻科客座講師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可諮商師、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顧問等職。着有《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啓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究竟)、《拋開過去,做你喜歡的自己: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方舟文化)等書。

譯者介紹:陳令嫺/譯輔仁大學日文系學士東京學藝大學國文碩士。喜歡閱讀、旅行陶瓷器,希望有一天能搭時光穿越機回到古代,用宋代青瓷喝杯茶。譯有《工藝之道》、《日日之器》、《平鬆洋子廚房道具》、合譯《無印良品的設計》(天下文化出版)等書。★圖片爲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