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開「黃金坑」迷霧,硬科技「破壁」崛起

巴菲特也是ETF產品的忠實擁躉,“我會選擇標準普爾500ETF基金,然後繼續努力工作。”

©️懂財帝出品 ·作者|逸凡

今年以來,消費反彈和經濟復甦成爲中國經濟的熱門關鍵詞,但資本市場的行情卻有些令人沮喪。

前段時間,A股再次來到3000點以下的“黃金坑”,讓投資者捉摸不透。

但隨後,A股上演了絕地反擊的故事,不但收復3000點高地,更是在10月底兩市成交額又突破萬億,總算讓投資者暫時走出情緒低谷。

而在風雲涌動的資本市場,硬科技所泛起的漣漪日益強大。

ChatGPT的橫空出世引爆人工智能產業,以硬科技代表的納斯達克100指數成爲2023年來全球資本市場表現最好的指數之一。

這股熱潮傳到國內,激活了科創板的投資活力,市場資金持續加倉相關板塊。

數據顯示,2023年三季度末,科創板融資餘額爲868.28億元,較年初增長217.18億元。

全球正在進入“硬科技”較量時代的拐點,硬科技或將是下一個萬億級機會。

01|科創指引未來

人工智能奇點已至,這輪科技產業的革命可能像20年前的互聯網,或者像10年前的移動互聯網一樣,是一個非常長期和巨大的產業浪潮。

放眼全球,2023年以來,納斯達克上漲了超過40%。

更爲值得關注的是,如此傲人的漲幅主要靠七隻科技公司股票拉動,這7個公司分別是蘋果、Alphabet、微軟、亞馬遜、Meta、特斯拉和英偉達,它們也被市場稱爲美股“瑰麗七巨頭”。

高盛近日發佈的《2024年美國股市展望》顯示,這7只股票的市值佔到了標準普爾500指數總市值的29%,成爲有記錄以來的最大比例。

尤其是這三年以來大放光彩的英偉達和特斯拉。其中,爲人工智能提供芯片的英偉達漲幅超過2倍多,市值突破1.2萬億美元。

這七隻股票總市值超過11萬億美元,佔到納斯達克100指數的60%。七隻大科技股貢獻了納指超80%的漲幅,其中僅英偉達就貢獻超過20%。

以投資消費股出名的“股神”巴菲特也在連連買入科技股,其持倉蘋果淨值佔比超40%,此後閃電買賣硬科技巨頭臺積電。

整個世界的進步由科技驅動,巴菲特也不得不持續研究並重倉科技股。

曾幾何時,一提到數字化或信息技術,大家往往想到的是偏軟件類的產品,而目前最炙手可熱的人工智能大模型,運行和迭代都依賴以硬件爲基礎的算力,半導體芯片成爲數字時代的基石。

近年來,內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產業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以半導體、創新藥、新能源等爲代表的硬科技,突出重圍,在世界商戰贏得一席之地,華爲、大疆、比亞迪等公司均憑藉創新站在了行業之巔。

從技術路線來看,科創100的行業佈局恰好是突破卡脖子技術的核心領域,將是未來推動國產替代的主力軍。

從申萬一級行業來看,科創100前五大行業分別爲醫藥生物、電子、電力設備、機械設備和計算機,具備鮮明的新經濟特徵。

向硬科技傾斜資源的信號頻頻發起,給中國產業創造了一個新的漫長風口。

2021年1月31日,“硬科技”概念被首次寫入中辦、國辦文件,上升爲國家話語體系。在“十四五”規劃中,也提及要增強科創板的“硬科技”特色。

政策的利好傳導至資本市場,儘管行情震盪,科創板依然回暖明顯,公募基金的投資信心也在持續提升。

數據顯示,持倉科創板的股票總市值和持股數量逐年攀升,截至2023年中報,目前已經持有541家科創板公司,持倉總市值逼近7千億元。

11月9日,科創100ETF再發行,華夏等三家基金公司總計募集55億元,其中科創100ETF華夏(588800)淨認購金額38.95億元,受到市場追捧。

華夏基金被市場公認爲公募基金行業指數領域的“頭部玩家”。國內首支中小盤ETF產品便是華夏於2006年發行的。而截至2023三季報,旗下被動權益產品規模突破3700億元,連續18年穩居行業第一,也是境內唯一連續7年獲評“被動投資金牛基金公司”。

旗艦產品華夏科創50ETF (588000)更是成爲A股市場首隻份額超千億的權益ETF。

02|硬科技「破壁」

“硬科技”理念的提出者米磊說得最多的一個比喻是,假設中國經濟是一棵大樹,那麼GDP是樹上的果實,樹幹是製造業,樹根則是硬科技。有粗壯的硬科技的根基,才能生出堅實的製造業的樹幹,纔能有GDP的枝繁葉茂。

做硬科技投資需要想象力。投資者相信新生事物的爆發力。

作爲科創板第一隻、也是唯一中小盤風格指數,科創100選取科創50樣本以外的100只市值中等流動性較好的股票爲樣本,成份股中超八成公司市值低於200億元,側重下沉的投資趨勢。

科創100與科創50形成互補,前者是潛力股,後者偏龍頭大盤成長風格。但在研發方面,科創100強度更高、科技屬性更強,成長潛力顯而易見。

數據顯示,就研發投入強度分佈而言,科創100中研發投入大於5%的成分股佔57%,比例略高於科創50(54%),與其他主要寬基指數之間的差距較大。

與全部A股對比,科創100成分股研發支出佔營收比例中位水平在11%左右,遠高於全部A股4%左右的水平。

中小型科技企業往往更願意押注技術創新,以實現彎道超車,改變整個行業的競爭格局。

納斯達克最初幾乎就是爲硅谷的一批中小科技公司而生,諸多潛力股在納斯達克的搖籃中茁壯成長,孕育出微軟、蘋果、特斯拉等一大批全球科技巨頭,讓美國掌控了信息革命的最大話語權,重塑了全球經濟競爭格局。

在A股市場中,最大增量也來自於硬科技爲首的創新類資源,一些企業的核心產品或技術正在相關領域推動實現進口替代。

硬科技因爲本身壁壘高、週期長,一旦突圍,實現規模量產,就很難被複制和模仿,將形成全新供給,重構經濟格局,有很多都是長坡厚雪的領域。

由鮮有問津到爭相追捧,現在幾乎所有私募股權投資機構都對外宣告投資硬科技。

新誕生的科創100ETF華夏(588800)進一步豐富了科創板,也給參與企業提供更多新的市場機會。

馬太效應在ETF市場同樣上演,強者恆強的格局已經形成,佈局最早、深耕最久的華夏基金在賽道的地位難以撼動。

在中國財富管理市場爆發的當下,ETE市場的玩家已不再以投資機構爲主,越來越多個人投資者涌入。

多組數據指出了投資者結構的變化。個人直接購買場內ETF的份額佔比,從2014年上半年的17%提升到了2022年年末的37%。

另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機構持有規模爲5860.26億元,而個人持有ETF規模爲5739億元,幾乎與機構持倉持平。

巴菲特也是ETF產品的忠實擁躉,“我會選擇標準普爾500ETF基金,然後繼續努力工作。”這句話被個人投資者奉爲經典。

人工智能奇點已至,硬科技製造的機會,在未來十年或更長的時間內,將推動產業的巨大變革。

硬科技崛起又離不開金融支撐,金融與科技的螺旋互促,纔有可能讓更多中小企業的科技夢想成爲實實在在的產品。

說明:數據源於公開披露,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