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這樣跟孩子說話了!80%的家長都踩過的坑,現在改還來得及
好友李先生的經歷,令我感觸頗深。
作爲一家公司高管的他在忙於事業的同時,對兒子的教育也從不馬虎,素以嚴字當頭。
但事與願違的是,孩子似乎總與他的期望背道而馳,對他的教誨常顯得不屑一顧。
某次,發現兒子在臨睡前還在偷偷玩手機,李先生忍不住質問:“你就這麼糟蹋你自己啊?”
孩子霎時面紅耳赤、侷促不安,李先生心中暗喜:“看來起到了震懾作用。”
從此,類似的責問便成了家常便飯:
剛開始或許還有一點點的效果,可隨着時間的推移,李先生髮現這種方法的效果越來越差。
孩子每次聽到這樣的話都會瞬間激動,然後迅速陷入消沉,對所有事物都失去了該有的熱情。
聽完李先生的敘述,我忍不住問道:“你有沒有想過,這樣的溝通方式,真的不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嗎……”
李先生默然,顯然也有所觸動。
其實,家庭中的“指責式溝通”,通常是造成親子關係緊張的重要根源。
不掌握好言辭的分寸,再深厚的感情也難以傳遞。
01 讓孩子心碎的,不是挫折,而是你的言語利刃
曾經在媒體上看到一則熱議的新聞。
一個初中生因爲考試成績不佳,被父母連續斥責後,選擇了離家出走。
幸運的是,孩子最後被安全找回,但這件事無疑給爲人父母者們敲響了警鐘。
我回想起那位母親聲淚俱下的控訴:“我只是說了他幾句,他怎麼能這樣?”
真的只是“幾句”嗎?
很多時候,讓孩子感到絕望的,並不是學習和生活中的小小挫折,而是父母那如刀割般的言語。
孩子們的心智尚未成熟,他們對待世界的態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反饋。
客觀來說,許多父母並非真的想要傷害孩子,他們的言辭尖銳,往往出於以下幾種原因:
一是想要通過言語來強調問題的嚴重性。
例如,我們常對孩子說“你這樣下去怎麼辦?”,本意當然是希望孩子能重視問題,奮發圖強。
然而,這樣的話語在孩子聽來,卻像是對他們能力和價值的否定。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接下來就會變得消沉。
其二是自身情緒的失控。
成年人也有情緒崩潰的時候,尤其是在面對孩子的種種問題時,很容易就會怒火中燒,口不擇言。
原本可以耐心溝通的問題,卻因爲一時的情緒失控,變成了對孩子的言語攻擊。
三是想要通過貶低孩子來顯示自己的權威。
有些父母在與孩子交流時,總是習慣性地擡高自己,貶低孩子,以此來維護自己的權威地位。
然而,這種做法不僅無法贏得孩子的尊重,反而會讓他們感到自卑和沮喪。
無論出於何種原因,“言語攻擊”都是一種極具破壞力的溝通方式。
它會在孩子的心靈上留下深刻的傷痕,甚至影響他們一生的性格和命運。
作爲父母,我們應該時刻提醒自己,言辭是把雙刃劍,既能激勵人,也能傷害人。
在與孩子溝通時,請務必保持冷靜和理性,用溫暖和鼓勵的話語來引導他們走向正確的道路。
家長的言語,可以是孩子最堅實的後盾,也可以是他們最脆弱的軟肋。
請儘量選擇用愛和理解來與孩子對話,讓他們在你的言語中感受到力量和希望。
02 每一句質疑,都是對孩子自信的一次剝奪
英國教育家洛克曾言:
父母持續地質疑與否定,不僅會讓孩子情緒失控,更深遠的影響,還在於損傷他們的自我認同和成長動力。
爲何有些孩子總是猶豫不決、缺乏自信?
爲何有些孩子長大後難以擺脫他人的期待,活出真實的自我?
這些問題的答案,往往可以追溯到他們幼時家庭中的交流方式。
一位網友曾分享自己的成長經歷。
她小時候對文學創作很有興趣,經常寫一些小說和詩詞作品,被老師譽爲才女。
有一次,她興奮地拿着剛寫好的兩首詩歌給媽媽看,期待能得到讚揚。
然而媽媽只是瞥了一眼,就冷冷地問道:“寫這些東西有什麼用?考試能加分嗎?”
那一刻,她心中的熱情被徹底澆滅,對文學創作的興趣大受打擊。
長大後,每當面臨新的挑戰,她都會想起媽媽的那句質疑,從而喪失了嘗試的勇氣。
一項針對青少年的心理研究顯示:
經常遭受父母質疑和否定的孩子,在性格發展上更容易出現偏差。
其中,30%的孩子表現出“自卑、退縮”,25%的孩子變得“冷漠、疏離”,而近半數孩子則常常“易怒、攻擊性強”。
可見,語言上的傷害,尤其是以質疑爲形式的否定,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是深遠且持久的。
首當其衝的,便是孩子自信心的受損。
當孩子滿懷期待地向父母展示自己的成果時,一句“這有什麼了不起?”“不務正業”“不好好學習,瞎折騰什麼”,就足以將他們的驕傲和自尊擊得粉碎。
隨之而來的,是自我懷疑、焦慮不安,以及深深的無力感。
對於心理承受能力較弱的孩子來說,質疑不僅僅是言語上的不友善,更是對他們自我價值的一次次否定。
每一句質疑,都是對孩子自信的一次剝奪,也是對他們未來可能性的一次扼殺。
長此以往,孩子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將被嚴重抑制,生命的活力也在頹廢中被消磨殆盡。
03 父母的言辭裡,隱藏着孩子的未來人生
記得我在上大學期間,曾熱衷於攝影創作。
某個假期,我揹着相機穿梭於城市的大街小巷,試圖捕捉那些瞬間的美好。回家後,我興沖沖地挑選了幾張照片給母親看。
母親接過照片,還沒細看就劈頭蓋腦來一句:“你整天弄這些沒用的,不耽誤學習嗎?”
隨後快速掃了一眼照片,似乎有些不屑:“拍成這個樣子,也好意思拿出來看?”
那一刻,我滿腔的熱情被澆了一盆冷水。我默默收回照片,轉身回了自己的房間,心中充滿了失落。
時至今日,想起那段經歷,我仍然感到心有不甘。
作家三毛曾在《送你一匹馬》中寫道:
作爲父母,我們應該學會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用鼓勵的言辭去激勵他們。
1.嘗試“發現亮點+給予肯定”
把“這有什麼了不起”替換成“你真的很用心,我發現了你的創意和努力”;
把“你總是做不好”改成“這次比上次有進步,我相信你下次能做得更好”;
儘可能地用正面的語言去肯定孩子,讓他們感受到我們的支持和鼓勵。
2.避免使用“一刀切”的評價
很多時候,我們的言辭過於絕對,給孩子貼上了各種標籤:
“你每次都想佔便宜”、“你從來都不聽話”……
顯然,這樣的消極評價會讓孩子感到無助和沮喪。
所以,我們做父母的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給予他們成長的空間和時間。
譬如,“我看到你這次嘗試了新方法,很棒!我相信你會越來越出色的。”
3.多傾聽孩子的聲音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和渴望被上級認可的職場人士一樣,他們也同樣渴望能被父母理解和尊重。
當我們願意靜下心來傾聽他們的聲音,給予他們迴應和支持,那麼孩子自然會感受到我們的愛和關懷。
假如時光可以倒流,我會回到那個給母親看照片的午後。
我會對她說:“媽媽,這些照片是我用心拍攝的,每一張都有它的故事。你可以不喜歡它們,但請尊重我的努力和熱愛……”
我還會告訴她:“你的支持和鼓勵對我來說很重要。我希望我們能一起分享我的成長和喜悅。”
《非暴力溝通》一書中寫道:
當我們願意用這樣的態度去與孩子溝通時,那麼親子之間的關係必然會變得更加和諧融洽。
孩子的未來也將在我們帶着暖意的言辭中,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
結語
家庭的氛圍裡,蘊含着孩子的未來輪廓。
父母的話語,無形中勾勒出孩子的人生軌跡。
因此,能讚美就別隨性批評,能引導就別隨意斥責,能傾聽就別輕易打斷。
父母最高級的智慧,在於和孩子以心換心地交流。
家不僅是居住的空間,更是情感的港灣。
願我們與孩子的這段陪伴旅程,都能成爲彼此生命中溫馨而寶貴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