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即”爛尾“,名校高材生回家啃老,刺痛了多少父母的心……

作者:主創團·瑾山月

最近,又出現一個人造熱詞——爛尾娃。

原以爲“全職兒女”就夠扎心了,沒想到爛尾娃一出,又被狠狠戳痛。

什麼是爛尾娃?

顧名思義,就是指孩子們十幾年寒窗苦讀,畢業即失業,一無所知,一事無成,人生從此開始擺爛……而作爲爛尾娃的開發商,父母們也是無能爲力,只能看着自己的心血付諸東流。

這詞雖是網友們開的小玩笑,算是對教育圈的調侃,但仔細一想,我卻笑不出來了。

先說孩子。

漫漫求學路,沒有一步走得容易,本想着靠讀書改命,到最後卻發現,什麼也改變不了。

再說父母。

從孩子出生起,那顆心就被緊緊拴住,自己吃多少苦都不怕,怕就怕孩子的未來不幸福。

時代變了,如果教育目的還是用來成爲人上人,那“爛尾”似乎是種必然。

每個人的成長路上,都有無數個岔路口。

稍有不慎,孩子就可能在你規劃好的那條路上跑偏。

每個爛尾娃身後

都站着一對焦慮的父母

暑假進程過半,不少家長曬出“暑期雞娃賬單”。

其中,網友@citty媽的賬單,格外令人唏噓。

女兒七年級,兒子四年級,倆吞金獸的暑假預算,高達15萬。

而支撐起這個花銷,需要家長拼命賺錢,再拼命節省。

除了賬單,更多家長則在網上分享孩子們的日常。

不久前,一個海淀三年級學生的週末安排,火出了圈。

點開一看,密密麻麻的安排,隔着屏幕都覺得窒息。

“週五:3:30-4:30,一小時外教網課5:10-6:10,公共演講課7:00-8:30,思辨課8:30;週六:上午一對二的英語課,備考PET;下午一節書法一節奧數;週日:早上 8:30-9:30一節編程,之後是去博物館或者看展……”

難怪網友們吐槽“年齡大了,看不了這種高強度的事了。”“太令人焦慮了!”

教育這場持久戰上,只要你想卷,就有燒不完的錢、省不了的心。

爲了考高分、進名校,我們可以不惜成本地投資,可以把孩子的時間佔滿。

有人說,目前的教育是一種“加槓桿”模式。

大家試圖用“考試”這一支點以小博大,撬動孩子的未來。

其實,我們自己也知道這種教育,本質上就是在賭。

誰也不想那麼卷,但現實就像心理學上的“劇場效應”,令人無路可退。

原本 ,大家都坐着看戲,可當有一個人站起來的時候,其他人爲了看戲,也會要站起來。最後,不管出於自願還是被迫,所有人都只能站着。

只要有人開卷,家長們爲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落於人後,也都勢必跟進。

可以說,每個被雞的孩子身後,都站着一對焦慮的父母。

這是中國家長們的集體困境。

爲了肩上的責任,我們不敢躺平不敢鬆懈,生怕自己做得不夠,耽誤孩子一生。

但卷又是個無止境的黑洞,對普通人而言,條件、資源、時間、精力都那麼有限。

我們只能盡最大努力去託舉,然後熱切地盼着孩子能出人頭地。

但別忘了,但凡是“加槓桿”的賭,就要做好“不回本”的準備。

“雞娃”的路上

充滿不確定性

前不久回老家,意外得知表哥的兒子,因爲情緒問題,輟學在家。

印象裡,這孩子學習不錯,幼兒園的時候,就認了不少字,能背上百個單詞。

孩子聰明,底子又好,嫂子就更用心地栽培,甚至把拆遷款拿出來供兒子讀私立。

我記得,嫂子每年寒暑假,都帶着兒子四處遊學,還去清北名校參觀過。

怎麼一轉眼,孩子就頹廢成這樣呢。

聽親戚們說,這孩子天天窩在屋裡打遊戲,誰去勸他就和誰急。

但我還是忍不住給哥嫂打電話,想約孩子出來散散心。

聽他們的意思,孩子因爲常年高壓的學習患上了抑鬱症,很反感和人接觸。

無奈之下,我只能作罷,但心情卻是久久不能平靜。

我在想,如果這孩子沒出問題,一路考入名校,他就一定會出人頭地嗎?

恐怕也不是,畢竟不確定的時代裡,一切都充滿變數,包括教育。

或者說,影響教育結果的因素很多。

除了孩子與家長的自身條件,外在的大環境,也十分重要。

比如,社會發展中的經濟動盪,比如畢業後就業情況,再比如同齡人之間參差不齊的背景……

就像考入名校的學霸@清華小崔,在網上講的那樣。

當他艱辛地走過17年苦讀,終於考入清華時,等待他的,不是魚躍龍門的欣喜,而是被各種吊打的心酸。

因爲好學生太多了,大家都各有競爭力,等到畢業,他照樣不好找工作。

起初小崔很是失落,但慢慢地他意識到,人生不像考試,不是寫對了答案就一定能得分。

美國作家摩根▪豪澤爾曾說:隨機、風險、不確定性,構成了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世界。

這個定論,放在教養孩子上,同樣適用。

即使我們盡力了,也無法確保孩子的身心能否承受得住,更無法保證他在未來的成功。

“讀好書-上好大學-找好工作-有好的生活”,每個銜接點都可能因爲一點小事而斷開。

“雞娃爛尾”現象背後,隱藏着一個扎心的真相。

那就是,不確定的時代,每個人的命運也無法確定。

悟透教育的本質

就明白沒有孩子會真正“爛尾”

211院校畢業生@小翟,講述過自己的一段經歷,讀來發人深思。

2012年,她懷揣着對未來的無限希望,從學校畢業,正式踏入社會。

誰曾想,剛走出校園的她,就被異常殘酷的就業市場給了當頭一棒。

“一週內投出225份簡歷,全軍覆沒。”

求職頻頻受挫,小翟徹底喪失了信心。

她灰溜溜地回到老家,過上了啃老生活。

她自嘲說“我算是標準的爛尾娃”,從“別人家的孩子”一下子成了反面教材。

最苦悶的時候,小翟天天在大街上溜達,還經常去不遠處的文玩市場。

就這麼逛着逛着,忽然一天,她腦子裡蹦出一個想法——開一家收舊貨的二手商店。

隨後,她按照大學所學的知識,進行市場調查,作可行性方案,匡算啓動資金。

緊接着,她開始走訪親朋,爲開店籌資,並列出每階段的經營策略和營收目標。

不出兩個月,小翟的店就步入正軌,在她的努力經營下,店鋪當年就有了盈利。

她很感慨地說:“我現在終於明白了,有意義的人生,從來不會爛尾。”

當我們不再把教育當成登天梯,你會發現,每個孩子都能找到他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

而教育的目的,就是激活孩子本性裡的優勢,幫他們找到自己該走的那條路。

不必非得做人上人,也不必完成階層跨越,只要能獨立地思考和生活,就是教育的成功。

著名媒體人金惟純,在書裡講過女兒的故事。

女兒剛出生時,他和妻子也打算走精英教育路線。

他們不惜花重金爲女兒請鋼琴私教老師,找名人畫家帶孩子學繪畫。

目的,就是想着讓女兒走藝術道路,成爲全球知名的藝術家。

但令人遺憾的是,女兒志不在此,對藝術完全無感

大學畢業後,她拒絕了父母的安排,開始研究綠色飲食,最後開了一家小飯館。

女兒的平庸,最初令金惟純很遺憾,但後來看到女兒那麼喜歡,也就完全接納了。

有了父母的支持與鼓勵,女兒無論生活,還是工作,都更有幹勁。

如果按“投入-產出”的思路去評判,可以說,十有八九的小孩都會讓父母虧本。

但養育一個人,又不是經濟學上的投資,不能完全用功利性的指標來衡量。

比起所謂的讀名校,擁有健全的人格、積極的心態更爲重要。

德國著名教育家阿道爾夫·第斯多惠說:

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善於激勵喚醒和鼓舞。

請相信,每個被喚醒和鼓舞的孩子,都不會真正地爛尾。

心理學家馬文·馬歇爾說:

“當我們種下的花沒有我們預期的長得那麼好時,我們不應該怪花,而是從自己的種植等方面尋找原因。”

如果孩子的成長和你的預想不同,這可能跟孩子無關,而是你的預期出了問題。

其實,被稱爲爛尾娃的孩子,並不是多麼失敗,也不像網友調侃的那麼一事無成。

他們之所以被如此定義,多半是因爲他們沒有成爲父母或者說世俗觀念期待的樣子。

人生,本就是一場艱難的跋涉,路途中多的是坑坑窪窪,少的是一馬平川。

所以,就不要再苛責孩子們,更不要苛責自己。

把孩子健健康康地養大,過着平平安安的日子,也沒什麼不好。

教育的初心,自始至終都應該是培養一個優良的人。

而非去追投資回報,將一切都框定在利益中。

與家長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