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出了一口惡氣之後
(圖/路透)
日前在阿拉斯加州首府安克拉治,舉行了美國拜登政府上任後首輪美中高層對話。中共外事工作委員會主任楊潔篪花了比對手8倍的時間,教訓了當今世界第一強權,爲至今仍念念不忘「百年屈辱」的中國,狠狠地出了一口惡氣,儼然成了民族英雄。
今年歲次辛丑,120年前清廷因「庚子義和團之亂」遭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後簽訂《辛丑條約》。不知當時的慈禧太后與欽差大臣李鴻章是否也叨唸着:「難道我們吃洋人的苦頭還少嗎?」
雙方將「對話」演成「對槓」,也有各取所需的附帶效果:大陸可一掃「川建國同志」極端施壓的憋屈,拜登政府也可藉此擺脫「軟弱親中」的指控。然而從電視轉播畫面觀看,美中雙方會談人士的肢體語言與表情反應,很難歸結出雙方事前就相約套招,足見彼此積怨久矣。
雖然3場閉門會談,事後被形容爲「坦誠」、「有益」、「建設性」的對話,但是在之前媒體拍攝的開場,楊潔篪與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的發言,營造了中國已經實質上與美國平起平坐的強烈形象;取得了那些曾被美國頤指氣使,備受委屈國家的代言人地位;同時也給撰寫「中美難免一戰」,以及敘說「修昔底德陷阱」的各界人士,提供了新的事證題材。
美中關係已然「越過山丘」。那些被大陸指控企圖「拉小圈子」或「拉幫結派」圍堵中國的國家,可能必須「丟掉幻想,準備鬥爭」。夾在兩大強權之間,不想選邊站隊的廣大國家與周邊鄰居,恐怕更是戒慎不已。
美國國會山莊535位聯邦參衆議員,大學與智庫成千位中國政策專家學者,如果回看阿拉斯加上演的這出大戲,或許會對拜登國安團隊籌劃此次高層會談的技術安排與會場掌控,持有不同的評價,但一定會對中國大陸不再「韜光養晦」,轉變成「奮發有爲」的決策意識體會深刻。
當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倡言「東昇西降」,已經不同於毛澤東講「東風壓倒西風」的時期。美國政府以及朝野政策人士,在思考未來對中戰略部署與雙邊交涉時,應會拉起更高的警戒情緒。
甫趕在去年底與中國簽署《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的歐盟,以及談定《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的東協與亞太周邊國家,看到北京嗆美的霸氣,雖不至於倒抽一口寒氣,當會算計未來中國大陸與自己交涉時,是否也會擺出「居高臨下」的姿態,而各國在同時應對美中兩強關係時,勢必也將更爲戒慎。
大陸代表在阿拉斯加對美國官員一氣呵成的宣泄,對曾經處理兩岸協商的臺灣朋友而言,既是司空見慣,也是寒天冰水:竟有如此相似的情緒壓抑,感同身受,又有如此貼切的詞彙表述,恰可套用。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誠乃華夏民族面對世界,兩岸人民面對彼此共有之認知,心悅誠服、「不卡脖子」纔是兩岸心靈契合的關鍵。
美中兩組高官的針鋒相對,的確極具張力,但不能否認雙方在川普之後,皆有意願營造不一樣的關係。鑑此,面對美中臺新局,即便美國仍堅持強硬對中立場,臺灣的決策思維絕不可毫不自覺地停留在「回味川普」的全面對抗心態,而須頭腦清醒地拉出一條更爲自主的大陸政策軸線,以維護臺灣的最佳利益。
楊潔篪、王毅在阿拉斯加,讓全世界意識到大陸的底氣,也警戒到中國的崛起。正反相生,福禍相倚,出一口惡氣固然振奮一時,過早激起列強「合縱」之謀,未必合算,更何況北京一再自勉「永遠不稱霸」。
《辛丑條約》的正本仍由中華民國的外交部存放於臺北的故宮博物院中。華夏中國由貧變富,應以人民爲念,轉弱爲強,仍賴自省功夫,兩岸都別讓這120年白過了。(作者爲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