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 2035年「人均綠地面積」30平方公尺
北京市規劃國土委、通州區政府21日聯合通知,《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草案編制完成,即日起公告聽取大衆意見(7月20日止)。草案勾勒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未來藍圖,首次劃定大約9平方公里的戰略留白地區,全面優化生態空間結構,預計2035年的人均綠地面積可達30平方公尺。
草案各項目標包括,2035年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130萬人以內、城鄉建設用地控制在100平方公里左右、地上建築規模大約1億平方公尺、實現生態空間面積達到總面積的40%以上,積極建設國際性的宜居城市示範區、新型城鎮化示範區、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示範區;打造低碳綠色城市、藍綠交織的森林城市、自然生態的海綿城市、智能融合的智慧城市、古今交輝的人文城市、安全公平的宜居城市。
草案還強化對中心城區的服務功能,以「人隨功能走、人隨產業走」爲目標,聚焦在行政辦公、商務服務、文化旅遊三大主導功能,搭建科技創新平合形成都會綜合功能,藉此承接中心城區40至50萬常住人口疏解。
▼落實一核兩翼。
草案遵循中華營城理念、北京建城傳統、通州地域文脈,構建「一帶、一軸、多組團」的空間結構,以一帶、一軸深化城市空間組織城市功能佈局,以組團、家園爲單元提供各項城市公共服務,並且規劃全面增加綠色空間總量,實現森林入城、人均綠地面積達到30平方米/人。所謂「一帶」是指依託大運河構建城市水綠空間格局,形成一條藍綠交織的生態文明帶,「一軸」則是依託六環路建設功能融合活力地區,形成一條創新發展軸。
城市設計更是草案的一大亮點,本次規劃重構城市空間秩序,依託大運河塑造由古至今、古今同輝的城市風貌,至於通州古城的三廟一塔歷史景觀也會完整保留。草案還劃定基準高度管控區,建立舒緩有序、格局清晰的城市新秩序;建設低密度城區,加強建築規模整體管控,劃定規模適度、緊湊集約的強度分區;加強對建築風貌、城市色彩、公共空間等全域全要素管控,旨在全面提升城市空間品質。
▼公共服務體系規劃示意圖。
草案也針對交通、職住、環境等公衆關心的議題,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科學配置等資源要素,追求更高品質的永續發展。交通方面將會構建綠色交通系統(預計市民使用率達到80%以上),並且構建舒適便捷的小街區/路網,集中建設區道路網密度達到8公里/平方公里以上;職住平衡方面,優化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完善民生服務體系,動態調節住房供給,實現住房供需平衡、職住就近平衡;環境治理方面,建立低碳的綠色市政基礎設施體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達到20%以上),形成多元共治的環境綜合治理體系。
值得一提的是,草案還規劃在每個街區都設置一處家園中心,將部分公共設施集中設置、混合設置,就近滿足居民的居住、就業、交通、教育、文化、醫療、休閒等需求,實現居民從家門步行5分鐘可達各項便民服務設施、步行15分鐘可達家園中心,落實以人爲根、以城爲本的設計宗旨。
▼空間結構規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