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馬、奔馳、大衆針對歐盟反補貼稅發聲

來源:中國經營報

本報記者 陳茂利 北京報道

“10月4日的投票結果對歐洲汽車行業來說是一個事關行業命運的重要信號。現在需要的是歐盟委員會與中國迅速達成和解,以防止一場無人受益的貿易衝突。”日前,寶馬集團關於歐盟加徵關稅的事宜回覆《中國經營報》記者稱。

當地時間10月4日,歐盟成員國正式進行投票,確定在現有10%的稅收基礎上,對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徵收最高35.3%反補貼稅至少五年,計劃於10月底生效。

具體稅率方面,對特斯拉加徵7.8%附加稅,對比亞迪、吉利、上汽分別徵收17%、18.8%、35.3%的附加稅,而其他參與調查但未被單獨抽樣的電動汽車生產商加徵20.7%。歐洲目前的汽車進口關稅爲10%,這意味着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進入歐洲市場將面臨最高45.3%的超高關稅。

對此,吉利控股集團發表聲明稱:“對歐盟委員會的決定表示非常失望。徵收反補貼稅的決定不具有建設性,將會阻礙歐盟與中國的經貿關係,最終損害歐洲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

值得關注的是,投票結果顯示,支持對華電動汽車加徵關稅的歐盟成員數量遠低於投反對票和棄權票的歐盟成員數量。

“大概有5~6個國家投了反對票,其中有德國和匈牙利;投贊成票的有法國和意大利。德國、匈牙利跟中國的關係非常緊密,中國是德國大衆集團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同時,很多中國車企在匈牙利投資建廠。”淺覺深知諮詢公司創始人陸盛贇對記者表示。

“加徵關稅是政府行爲,從來都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歐盟各成員國做出這一決策本身,包含了各自的政治(選舉)、民生、就業、屬地產業競爭力等因素考量。”“汽車新四化”產業研究者、知行韜略合夥人楊繼剛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

該提議獲得通過後,引發了多方反對。截至目前,中國商務部、歐盟中國商會等方面均表示“堅決反對”。同時,多家跨國車企也對歐盟委員會此舉表達反對或不滿。

“我心裡在想,他們到底想做什麼?他們是想摧毀我的商業模式,讓我在經濟上無法生存嗎?”梅賽德斯-奔馳集團首席執行官康林松在“柏林全球對話”節目上表示。

該集團稱:“我們堅信反補貼關稅會長遠地削弱一個行業的競爭力。自由貿易和公平競爭將給各方帶來繁榮、增長和創新。因此,我們認爲歐盟委員會擬定的徵收反補貼關稅是一個錯誤,這可能會導致深遠的負面結果。”

大衆集團首席執行官奧博穆(Oliver Blume)在接受德國當地媒體《星期日圖片報》採訪期間表示:“不應該是懲罰性關稅,應該給予在歐洲投資的中國車企相應的優惠。那些在歐洲本地投資並給當地創造就業機會、同時與當地公司合作的中國企業應該在關稅方面獲得相應的優惠。”

“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額外關稅的做法完全行不通。”寶馬集團表示,“這麼做不僅不能提升歐洲汽車製造商的競爭力,反而可能會損害那些在全球範圍內積極開展業務的企業。而且,加徵關稅還會限制對歐洲消費者的電動汽車供應,從而延緩歐洲交通行業的低碳發展進程。此外,這種做法也嚴重破壞了歐盟一貫倡導的自由貿易原則。”

“利用‘加徵關稅’逼迫中國車企在歐盟投資建廠,纔是戰略意圖所在。”楊繼剛稱。

陸盛贇分析:“衆所周知,雖然近年來歐洲人積極擁抱清潔能源,但相比中國,歐洲的電動化轉型相對緩慢。在這種情況下,有些歐盟成員國希望通過關稅保護歐洲的電動汽車產業,讓外部衝擊來得慢一點;同時他們希望中國車企能把一些前沿技術、電動汽車產業鏈帶到歐洲,推動歐洲電動汽車轉型,就像當年特斯拉來中國所引發的‘鮎鮎魚效應’。”

奧博穆呼籲歐盟考慮調整關稅稅率。他同時表示,中國可能由此採取的報復性關稅或將最終損害歐洲汽車集團的利益。

楊繼剛稱:“估計中歐之間的關稅博弈還會持續一段時間,雙方都有談判籌碼,長期來看,只要不是完全被政治(意識形態)綁架,不是奔着脫鉤斷鏈去的,中國車企在歐洲投資設廠將是大概率事件。”

(編輯:張碩 審覈:童海華 校對:翟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