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告別門票經濟,北京文旅產業呼喚新業態新突破
中國青年網北京4月19日電(記者 楊月)“以故宮文創爲代表、體現北京豐富歷史文化的IP品牌創建等產業化工作剛剛起步,北京文旅產業總體處於產業價值鏈低端,收入和接待人數增速低於全國水平。”近日,在《文化科技藍皮書:北京文化科技融合發展報告(2019—2020)》研討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北京科學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伊彤說。
遊客在北京中華世紀壇的“見字如面”中華家風2020文化主題展上,參與聲光電互動的投影體驗。中國青年網記者 楊月 攝
報告顯示,2018年度北京市旅遊總收入5921.2億元,同比增長8.3%,共接待國內外遊客31093.6萬人次,同比增長4.5%,文化產業規模突破了1萬億,達到10703億元,其中與旅遊產業密切相關的休閒娛樂產業的規模達到了99.8億元。
北京文旅融合成果斐然的同時,問題也不容忽視。伊彤根據報告調研指出,“北京的文化旅遊基本以傳統的旅遊觀光爲主,仍然停留在零散的點上,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賀開發不足。文化旅遊和科技的融合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能夠展現北京文化脈絡的文化體驗產品比較缺乏,文化旅遊演藝主要以茶館、相聲等一些中小型演出爲主,與現代科技融合的新型展演項目及新業態幾乎還是空白,基本處於粗放的門票經濟階段。”
“文化科技融合既是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手段,又是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促因,更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已成爲當今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趨勢和新特點。北京作爲首都,堅定文化自信,是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首要任務。”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王立表示。
如何破題?伊彤介紹了一些經驗,值得關注的是用數字技術激活文化遺產的經驗。包括對歷史遺蹟進行數字模擬還原,比如意大利聖瑪利亞帕加尼卡教堂的虛擬修復與重建,用數字技術實現了歷史遺址的虛擬重建和虛擬展示;包括修復和保護歷史文物,比如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的文物修復工作,用科技全方位、全程助力文化遺產文物修復和保護;包括爲歷史文化遺產價值賦能,比如英國大英博物館“世界博物館”建設,是博物館與科技龍頭企業合作的數字博物館建設模式;包括傳承瀕臨滅絕的傳統文化,比如傳統文化新載體——中國傳媒大學VR遊戲作品《弧》,賦予傳統遊戲“投壺”新的生命力……
藍皮書指出,當前我國數字創意產業正處於黃金髮展階段,“物聯網+文化”趨勢正在向縱深推進。隨着5G時代的到來,文化產業處在一個全新的轉型期,網絡科技在文化保護和管理、生產和創新、傳播和傳承、展示和體驗、消費和服務等各環節得到廣泛的應用,從供給側、需求側全面重塑着文化產業的面貌,“物聯網+文化”趨勢正在向縱深推進,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一是互聯網思維深刻改變了文化生產和消費。分享經濟、粉絲經濟、社羣經濟正在深刻影響和改造着文化的生產、傳播和消費流程,打破了傳統文化行業間壁壘,拓展了文化產業的邊界。例如網紅經濟生動詮釋了互聯網思維對文化生產和消費的顛覆性影響。2018年粉絲規模達到10萬人的網紅數量比上年增長超過50%,其中頭部網紅(粉絲規模超過100萬人)數量增長超過20%。隨着網紅人數、粉絲規模的增長,網紅經濟市場規模和變現能力也不斷提升,2018年淘寶直播帶貨規模超千億元,同比增長350%。二是大批互聯網企業主動佈局文化產業,並迅速成爲文化領域的頭部企業。三是基於互聯網的新文化新業態加速涌現。目前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以及產業內部融合程度不斷加深,朝着跨越地域、行業、媒體經營的方向發展,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相結合形成跨界融合。
報告認爲,在這樣的背景下,未來,藉助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實現文化產業提質增效,已成爲北京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北京應該以科技創新提升傳統文化的傳承能力、提升文化產品的生產能力、提升文化信息的傳播能力、提升文化內容的呈現能力,以更加豐富的文化內容、更加生動的文化形式、更加多元的用戶體驗,不斷提升滿足消費者差異化、多樣化消費需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