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面繪天津 | 德藝雙馨趙秀君:以青春之名,揚京劇之韻
國慶期間,天津市青年京劇團一出傳統名劇《秦香蓮》,拉開了國慶系列演出的帷幕。飾演秦香蓮的正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天津市青年京劇團團長、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趙秀君。從業40餘年,從初識京劇的懵懂,到肩負傳承重任的堅毅,再到創新劇種的勇敢嘗試,趙秀君用40餘年藝術人生,詮釋了自己對京劇的深情與執着。
趙秀君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母熱愛文藝,每當有優秀的戲曲、電影、交響樂、芭蕾舞演出,都會帶着趙秀君和她的弟弟一同去觀看。家庭的培養、文藝的薰陶、出色的芭蕾舞蹈功底、良好的形象氣質讓11歲的她在參加天津戲校招生考試時,從1000多名學生中脫穎而出,成爲6名被選學生之一,開始了京劇青衣行當的學習。在優秀的自身條件和勤奮刻苦的雙重加持下,她迅速成長爲一名出色的青衣演員。
20歲代表天津京劇界參加徽班進京200週年演出,23歲成爲京劇大師張君秋先生入室弟子,26歲入選首屆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29歲榮獲第十六屆中國戲劇梅花獎……作爲張君秋先生的關門弟子,趙秀君繼承了張君秋先生對待藝術的嚴謹和精益求精。“京劇是角兒的藝術,更是一門綜合藝術,只有自身各項技能全面發展,才能夠完美地將京劇藝術文化精髓表現到位、傳遞準確。小到一個眼神、一個墊步,大到一段唱腔、一套動作,都要力求做到極致。”趙秀君始終認爲,戲曲演員離不開學習。《狀元媒》中的柴郡主機智、嬌美,《望江亭》中的譚記兒成熟、智慧,《祭塔》中的白娘子沉穩、內斂。這幾齣戲,她一遍遍揣摩,越揣摩越發現前輩大師對戲曲藝術的雕琢爐火純青。她每演一遍都有新的感悟,這也是她每次演出都極其認真投入的原因,觀衆觀看演出也感覺常演常新,每次都有提高。
提到觀衆,趙秀君說天津的觀衆是讓她印象最深刻的。“有句老話說,‘北京學藝,天津唱紅,上海賺包銀。’九河下梢的天津,是我國北方的曲藝之鄉。那時候如果演員們能夠贏得天津觀衆的認可追捧,就等於通過了‘試煉’,想成‘角兒’的南北藝人必須在天津登臺演出。天津的觀衆非常踏實、真誠。你表演的好,天津觀衆真捧你。但你要是演的不好,別管你多大的‘角兒’,都過不去天津觀衆這一關。”
作爲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京劇在傳承經典的同時,也積極進行創新。趙秀君一直遵循梅蘭芳先生“移步不換形”的京劇改革理念,堅持京劇藝術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她在舞臺上不斷實踐,在新劇目、新角色、新唱腔上大膽嘗試。2020年,天津市青年京劇團創排新劇目《珠簾秀》,劇中大膽嘗試“戲中戲”,以人物感情需求爲出發點,使唱腔更符合角色的性格和情感,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2023年年底,趙秀君被文化和旅遊部授予“新時代中國戲劇(旦行)領軍人才”榮譽。“藝術總是在不斷髮展,越是接近巔峰,困難就越大。藝術應該能在現場給人帶來快樂,讓觀衆爲之鼓掌。真正高層次的藝術,應讓人感到舒適、好聽、好看。這也是我多年來努力追求的目標。實現這一目標並不容易,需要長時間的實踐和領悟。”趙秀君說。
作爲天津青年京劇團團長,她深知自己肩負的不僅是藝術傳承,更是文化的延續。2022年,在各級領導支持下,趙秀君多方奔走,促成了第一期張派名劇(改編本)傳習班。全國十餘家院團的幾十名青年演員和演奏員參與學習。趙秀君說:“張派藝術需要保持其獨特性和純粹性,我們團的主演、主奏對學生進行一對一輔導,比如說老師的氣口、動作和情感的銜接等,都要細緻地教給學生,使學生受益的同時,也讓傳統文化得到傳承。”
戲曲是天津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滋味。從撂地說唱到茶館劇院、從舞臺熒屏到移動網絡,海河水孕育了一批批戲曲人,他們與時俱進,用出色的才華和新穎的表演,詮釋着對藝術和人生的熱愛。“天津文化底蘊深厚,名家大師雲集。這個城市非常溫暖,未來我們將推出更多的好戲,以回饋天津觀衆的厚愛。”趙秀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