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逐漸融入教育領域,學生作業該用AI完成嗎?
寒假結束,神獸歸隊。開學一週,面對厚厚的寒假作業以及新學期作業,有老師忍不住吐槽:“這作業咋有一股濃濃的AI味?”
在眼下這個人工智能飛速進步的時代,AI已經逐漸融入教育領域,衝擊着老師、家長和學生心中最傳統的教育觀念。
“每年寒假作業都讓寫《過年》, 不如讓AI幫我編”
張先生的兒子今年上三年級,這個寒假,兒子用AI完成了部分作業,這個行爲是他同意的,也是他教給孩子的,用AI完成的作業,主要是一些讀後感、手工製作流程等內容。張先生認爲,這些作業對孩子沒有實際意義。
記者調查發現,如今用AI寫作業的不在少數。多家媒體報道稱:“第一批用AI補作業的孩子出現了”。
在互聯網上也有相關討論,作爲網絡原住民的學生一族各有各的理由。
“每年寒假作業都讓寫《過年》,不如讓AI幫我編。”有網友說。
還有人爲使用AI寫作文找理由:“本人中學生,感覺AI寫的作文結合我自己的,出來的東西就比我的強多了,反正記敘文自己寫也是編。AI寫下來的東西,只要自己死記硬背下來,考試時候能用上,那也是自己的。”
相對學生們爲了圖省事的一邊倒,家長們對AI寫作業的態度明顯分成兩派,一派堅決抵制孩子接觸AI,認爲這樣會讓孩子懶惰,喪失思考能力。還有一派家長認爲,如果孩子遇到不會寫的作業用AI來講解也可以,“不用AI也得用家長,AI講得比家長好,還不費媽,多好。”
張先生坦言,他用AI幫孩子寫讀後感、手工製作步驟這些作業,其實就是解放自己,“一些作業最後都推到家長身上,以前家長對這些‘留給家長的作業’苦不堪言,現在有了AI工具,分分鐘就可以弄完,大大節省了家長的時間。”
痕跡明顯、易被識別 AI作文難過老師關
在用AI寫作業時,語文作文成爲重災區,這也是因爲AI作文是最容易被識別出來的。
北京大興區興華中學的徐爽老師說,她在學生寒假的週記作業中看到了AI的痕跡,內容空洞、表達模式化,後來詢問了學生髮現果然是AI生成的。發現問題後,她與學生私下交流,瞭解學生使用AI的原因。如果是沒學會,她會對學生加以輔導,但如果學生純粹爲了偷懶,那就要引導他們自主完成作業,認識到獨立完成作業的意義,然後讓學生重寫。
據央視新聞報道,湖南、寧波等地也發現有學生使用AI寫作業。湖南長沙雅禮外國語學校語文教師俞毅對班級學生的寒假作業進行了分析,發現AI含量偏高。“寒假我們班同學寫了10篇作文,很多孩子寫家鄉的變化、科技改變生活,然後下面一串一串排比句,就是典型的AI生成語言,這個是能夠發現的。”
此前有媒體報道,一些學校考慮使用“AI檢測”去核查學生寫作業的AI使用率,但目前類似的工具還沒有出現,學校只能是靠“人眼識別”。
不過,從北師大密雲實驗中學校方的角度來看,他們對AI還是保持着相對開放的態度。在開學第一課中,校長王欣就讓同學們以熱詞“DeepSeek”“春晚機器人”“哪吒”蒐集線索,講述背後主創團隊的故事,勉勵大家要認清目標、不怕困難、堅持到底。學校佈置的“非遺鬧春,話年天福”主題寒假實踐作業中,高二7班學生王可盈運用AI技術創作的春節主題“創意蛇”作品還得到了學校師生的認可。
趨勢 傳統作業模式亟待升級 AI倒逼教育向多元化調整
實際上,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早已意識到,未來的教學必須要適應時代科技的發展。
“AI是靠學習得出的結論,那麼AI寫的作文是從哪裡學來的?當然是網絡上那些作文範文。”這也讓家長陷入思考:當老師批評AI寫的作文空洞、模式化的時候,是不是意味着也在否定自己過往對作文的要求?
“AI可能會在幾年內改變整個教育體系,學校教育應該更注重創新性、實操化、個性化、場景化、社交化。”張先生表示。
大興區興華中學的徐爽老師意識到,未來要給孩子佈置更多個性化、創新性和探究性的作業,讓AI難以直接提供答案。同時,引導學生合理利用AI拓展知識。
正如半月談雜誌在撰文中指出,傳統的機械化、重複化、指標化的作業模式亟待升級。基礎性作業應適量,以切實爲學生減負;同時要突出學科交叉融合,設計基於真實情景、貼近生活的開放式作業,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和動手探索中學習知識、鍛造思維。
來源:成都商報
責編:秦楚越
編審:裴晶瑩
監審:董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