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歲大媽午飯後猝死!醫生:飯後要避開的5件事,很多老人還在做
陳大媽像往常一樣正吃着午餐,卻突然難受的捂住胸口,臉色也越發蒼白,豆大的汗珠滾落。
家人見狀趕緊上前詢問,只見陳大媽眼神渙散,只瞬間就倒地不起。
家人瞬間就慌了,腦袋被嚇的一下空白,不知道該幹嘛,還是小兒子打了救護車電話,然而等人被送到醫院搶救了幾個小時,最後還是未能挽回她的生命。
家人悲痛之餘,也是不解:好端端的一頓飯,怎會成了永別?
一、吃太飽猝死風險飆升?這類人更要當心!
經瞭解,陳大媽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很不好的飲食習慣,就是吃太多,每次不吃的撐不下都停不下嘴,醫生提醒陳大媽的猝死很可能與此有關。
很多人應該都經歷過吃飽就犯困的情況,其實這是因爲吃太多導致血糖上升,引起下丘腦食慾素的減少,讓人昏昏欲睡。
不要小瞧這個激素,它對血糖變化非常敏感,當人體處於飢餓的時候,這個激素也會大量分泌,刺激神經系統,讓大腦保持清醒,是人體重要的睡眠-清醒調節劑。
那爲什麼吃飽會導致猝死呢?
一來吃撐了胃部就會膨脹,但人體就這麼大點地,胃膨出的位置就要有其他臟器讓路,比如橫膈肌,隨着橫膈肌不斷上移,就會對心臟功能造成壓迫;二來消化過程中,血液大量集聚到腸胃道,也會增加心臟供血負擔,如果心血管不好,很容易出現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按理來講,心臟可以自我調節供血分配,但由於陳大媽剛好患有冠心病,出現血管栓塞、硬化的風險更高,隨着飲食的不控制,無形中也加劇猝死的概率。
而且,大量的實驗表明,心臟發生器質性病變時,會加劇心電的不穩定導致心律出現慢性失常,誘發心臟停搏、猝死風險,因此更要注意飲食攝入量千萬不要過度,一般7-8分飽即可。
二、坐着、站着、散步…哪個纔是飯後正確姿勢?
吃飽飯後,你是習慣坐着、站着還是躺着?
對於飯後姿勢一直是人們爭議的焦點,有人說飯後站着更有利於消化健康,正所謂“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還有人認爲,飯後應該躺下,“吃飽喝足睡大覺,纔是好”;也有人覺得,飯後就應該坐着休息一下,對身體健康更佳;其實關於飯後的這些習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那麼吃飽以後怎麼做,才最健康?
1、飯後躺一躺
飯後立即躺下,胃部從充盈狀態變位容易導致胃裡的食物與胃酸,反流到食管中,出現反酸甚至胃灼熱(燒心)現象。 特別是本身就肥胖、高齡衰弱括約肌收縮遲緩以及胃動力不足的人可能還會因此出現反流性食管炎。
2、飯後坐一坐
很多人以爲飯後坐着會導致脂肪堆積在腹部,造成肥胖,其實這個說法不太準確,飯後坐着只會影響食物消化效率,導致消化不良的情況。飯後習慣坐着的人大部分時候也是不愛運動,長期久坐的,本來就容易變胖。
3、飯後站一站
飯後站立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它有助於促進食物向下蠕動,減少脂肪堆積,並能緩解久坐帶來的疲勞。站着時,可以讓雙腿、雙手適當活動,如原地踏步走或輕柔拉伸,這樣更有助於消化。
三、飯後做這5件事,當心是在“自毀”壽命!
每個人的飯後習慣都不一樣,但如果你也有以下行爲,當心影響壽命。
1、立即吃水果
飯後吃飽狀態下,人體血糖會持續上升,此時再吃水果不會幫助消化,反而會加重消化負擔,同時增加血糖上升情況。
2、立即運動
剛吃完飯爲了促進吸收進行,身體會調節大量的血液流向腸胃道,此時如果立即運動可能會導致血液流向體表,影響消化速率,長期可能導致消化不良等情況。建議飯後半小時不要劇烈運動,等1-2小時後,消化了一段時間再開始進行慢跑或者快走等運動,等3小時後就可以自由進行各類大消耗的運動了。
3、立即抽菸
飯後吸菸帶來的損傷是平常的10倍!因爲此時消化系統中血液循環速率增加,而香菸中有害成分不斷吸收進入血液中,對心血管、肝臟、大腦都會產生一定損害。
4、立即開車
飯後不建議立即開車,因爲隨着消化進行,大量血液集中到消化道中,大腦可能會出現供血不及時,身體反應速率也會有所下降,如果進行專注力要求高的動作,可能會因爲反應遲鈍,出現錯誤操作。
5、立即洗澡
洗澡時,皮膚血管在熱水刺激下可能會急速擴張,導致血液大量流向體表,加上飯後消化需要,血液循環集中流向胃腸道,可能會導致大腦供血不足,加上本身血壓偏低的話,很容易出現昏厥風險。
專家建議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預防猝死發生的關鍵, 日常最好保持健康的飲食和作息習慣,定期體檢及時排查可能的心血管問題,避免小事拖大,另外長期的不良情緒也會增加心血管負擔,最後學會調節好心情,保持積極愉悅的生活狀態。
總的來說,日常的不良生活習慣和健康風險息息相關,很多生活細節不注意可能就成了隱患,提醒生活健康就是血管健康的前提。
參考資料:
[1]《【健康】飯後常做這10件事?對不起,長壽基本和你無緣》.人民日報.2017-04-09.
[2]《吃飽後該躺着、坐着,還是站着?醫生給出了標準答案…》 .科普中國.2022-03-14.
[3]《飯後立即運動讓4歲男孩失去1.5米小腸……飯後這8件事別急着做!》.健康時報.2021-08-24.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