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民政部門怎麼幹?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王峰 北京報道2025年全國民政工作會議近日在北京召開。會議指出,2024年老齡工作和養老服務紮實推進。
對於做好2025年民政工作,會議強調要點抓好六方面工作。其中,大力推進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居首。
會議指出,2025年要研究制定深入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政策,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等。
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嚴峻,社會對老齡工作和養老服務的需求生變。2025年應當抓好哪些重點任務,做好“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開局?
建立健全各級老齡委、老齡辦工作機制
會議總結2024年老齡工作成果時指出,建立健全各級老齡委、老齡辦工作機制。
民政部黨組成員、中國老齡協會會長劉振國2024年12月2日撰文指出,2023年3月印發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將組織擬定並協調落實應對人口老齡化政策等職能劃入民政部,中國老齡協會改由民政部代管。目前,新一輪機構改革基本完成。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王滿傳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時表示,在2018年機構改革時,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的職責從民政部被整合進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在此次機構改革中,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又改設回到民政部,這並不是機構改革在“翻燒餅”,而是因爲時代和形勢發生了變化。
“2018年改革將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整合進國家衛健委,是爲了更好滿足老年人就醫這個重要需求,推進了醫養結合,而這次改革,是爲了更好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強化其綜合協調、督促指導、組織推進老齡事業發展職責。”王滿傳說。
會議總結2024年養老服務工作成果時指出,開展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累計支持建設家庭養老牀位35.8萬張、提供居家上門服務66.8萬人次。截至10月底,各類養老機構和設施達40.4萬個,護理型牀位佔比達62.2%。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民政部、財政部已連續多年開展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安排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每年在幾十個地方開展行動,爲項目地區經濟困難的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建設家庭養老牀位和提供居家養老上門服務。
據報道,2025年將繼續開展提升行動,全國已有50個地方擬入選。
如何發展銀髮經濟?
會議強調,做好2025年民政工作,要從研究制定深入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政策,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等方面,大力推進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
會議指出,要研究制定深入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政策,編制“十五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完善促進老年人社會參與、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等政策措施,發展銀髮經濟。
其中,備受期待的是如何發展銀髮經濟。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談志林2025年1月2日撰文介紹,2019—2023年間,銀髮經濟市場規模以約13.2%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2023年我國銀髮經濟市場規模已經達到7.1萬億元,GDP佔比約爲6%。預計到2035年,我國銀髮經濟市場規模和GDP佔比將分別達到19.1萬億元和9.6%;到2050年,增至49.9萬億元和12.5%。
而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黨俊武更是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廣義上的老齡經濟不是在原有經濟體系之上增加的新板塊,從老齡社會長期發展來看,它是現代化之後經濟的新結構,前景廣闊,預計產值將會超過100萬億元。
“老齡經濟產業體系龐大,包括老齡文化、老齡健康、老齡製造、老齡服務、老齡宜居、老齡金融等產業。”黨俊武說。
但我國的銀髮經濟尚處於“青春期”。談志林指出,其表現之一就是政策體系不完善,總體針對性不強、協同性不高,且以倡導性政策居多。
談志林指出,對此要加強頂層設計,健全銀髮經濟政策體系。要制定針對性的銀髮經濟發展規劃,逐步完善銀髮產業結構政策、產業技術政策、產業金融政策等具體政策措施,出臺土地供應、信貸融資、稅費減免、人才培養等一系列銀髮經濟要素保障政策等。
養老服務改革發展攻堅
會議指出,要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推進養老服務網絡建設,培育養老服務經營主體,加強失能老年人照護服務,推動發展互助性養老服務,強化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確保養老服務質量和安全。
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需要認清養老服務面臨的新形勢,特別是難點、痛點。
比如,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2024年10月撰文指出,當前存在的養老牀位總量供給不足與牀位閒置居高不下並行現象,揭示的是供需脫節的狀況,反映的則是相關政策不精準。
鄭功成認爲,在不同地區,老齡化程度差異很大,養老文化傳統也不同,如東三省老齡化程度最高,而廣東還不到黑龍江的一半,加之廣東客家文化更強調家庭養老,如果一律以養老機構、牀位數等爲標準,就很難適應不同地區的差異性。
專家指出,民政部門面對的對象分化分層愈發明顯,需求也更加多元化,如果政策不精準,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那麼,具體要怎麼做?
在推進養老服務網絡建設上,民政部部長陸治原在2024年11月撰文指出,要優化基本養老服務供給,加快構建縣鄉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改革公辦養老機構運營機制,培育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引導養老機構開展居家養老服務,健全服務標準和綜合監管體系,鼓勵支持企業等社會力量發展養老服務業,發展壯大銀髮經濟,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北京市2023年首次提出街道(鄉鎮)區域養老服務中心這一概念。這是街道(鄉鎮)層面的養老服務綜合體,可以統籌調動轄區各類養老服務資源,爲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的普惠養老服務。
據《北京日報》2025年1月3日報道,北京市2024年新建成100家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分佈在全市16區與經開區,輻射了全市476家養老服務驛站,惠及155萬老年人及32萬“老老人”。
這100家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共設置普惠牀位5698張,且均可提供助餐服務,月均供餐已達19.8萬份。
據介紹,2025年,北京市將繼續建設50家區域養老服務中心。
在推進養老服務網絡建設上,早在2022年,中辦、國辦印發《關於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明確了基本養老服務的定義。在此基礎上編制發佈的國家基本養老服務清單涵蓋三大類16個服務項目,這是首次用清單化、標準化的方式將基本養老服務作爲公共產品向全體老年人提供。
截至2023年年底,“十四五”時期民政事業費支出15017億元。民政部規劃財務司司長馮亞平2024年12月9日撰文指出,下一步還要加大財政投入,包括推動中央財政設立養老服務專項資金。
“基本公共服務是兜底性和普惠性的,是政府責無旁貸的應盡責任,所以要本着政府財政和能力可負擔的原則。”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亮說。
馬亮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是全國拉平,也不是搞絕對平均主義,而是要實現保障養老服務基本權益的均等化。
而在加強失能老年人照護服務上,也需要解決錢從哪裡來的問題。
“老齡社會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一旦老人失能躺倒以後,到底需要多少錢?先行步入老齡社會的發達國家的重大教訓之一,就是長期照護保障制度存在無底洞效應,即‘錢永遠不夠用’。”黨俊武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
第五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顯示,目前我國失能老年人約3500萬,佔全體老年人的11.6%,老年人患病率是總人口平均水平的4倍,帶病生存時間達8年多。據測算,到2035年,我國失能老年人將達到4600萬,到2050年達到5800萬左右。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張民巍建議,加大中央層面對失能老年人照護保障的統籌力度,建立健全經費保障機制。同時,在“十五五”期間,明確縣、鄉、村三級養老服務在失能老年人照護服務中的功能定位,確保照護資源向鄉(鎮)、村莊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