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指尖城市】心中有數,靈動指尖——在數據雲端感受城市治理的“腳踏實地”
(原標題:【2020·指尖城市】心中有數,靈動指尖——在數據雲端感受城市治理的“腳踏實地”)
中國網11月4日訊(記者 黃磊)10月29日,歷時9天的“2020·指尖城市”網絡主題活動圓滿收官,記者跟隨採訪團先後抵達杭州、蕪湖、天津等五地,親眼見證了“智慧城市”建設和城市現代化治理的成果。
隨着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日趨成熟,新一代的信息技術逐漸應用於城市建設,特別是在以數據化、服務化和智能化爲核心的“智慧城市”建設中,不少城市都取得了突破性成就,比如:杭州依託“城市大腦”解決停車難問題的“擡頭見泊位”“先離場後付費”;國家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安徽數據與應用中心蕪湖中心(以下簡稱:高分蕪湖中心)應用於生態治理、防汛減災的“高分+北斗”;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建設的便民互聯網醫院等。這一樁樁惠民利城的舉措,都體現了互聯網和大數據思維,是城市現代化治理和智能化建設的重要實踐。
在杭州西湖區三墩鎮和下城區天水街道,記者看到了依託於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的基層治理新模式,以“百姓”爲中心,建立“民生直達”平臺,通過科技手段實現政策自動匹配,讓政策更快、更精準地落到每一位老百姓身上,真正實現“把辦事大廳搬到百姓家中”。
市民在杭州下城區天水街道辦事大廳諮詢。(中國網記者 黃磊/攝)
這不僅是讓羣衆少跑路或不跑路,更是真正服務於基層的有效手段。以智能化驅動基層工作的推進,實現基層提效減負,讓基層幹部的工作遠離“花拳繡腿、徒有其表”,切實地做到“馳而不息、落實落細”。所謂“民生連着民心”便是此理,一座“智慧城市”的打造是否名副其實,就看他有沒有溫度,有沒有滿足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交通出行——堵、求醫問診——難”,作爲城市治理當中的兩大沉痾痼疾,如何疏通緩解是體現城市“智慧”的關鍵所在。“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絕其源”,在杭州,記者看到的是城市智慧化的管理手段,依託在數字賦能城市治理的優勢下,杭州以“數字治堵”實現“急救車不必闖紅燈”,市民停車“擡頭見泊位”“先離場後付費”,使杭州交通擁堵排名從2014年全國第2位降至如今的第35位。
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門口停車引導牌實時顯示附近剩餘車位。(中國網記者 黃磊/攝)
面對百姓求醫問診難,各地在“智慧醫療”建設上“奇招”連連,杭州推出便捷式就醫模式——“舒心就醫”,實現掛號、結算指尖完成,將以前就醫排隊時間從9.53分鐘縮短到2.7分鐘。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建設互聯網醫院,讓病患精準找到自己需要問診的科室,同時互聯網醫院還推行藥品快遞到家服務,有效地幫助老百姓實現“小病在社區,大病不耽誤”的便捷就診體驗。
生態環境保護是可持續發展永恆的話題。當記者的足跡踏至高分蕪湖中心,方能感受大數據帶給生態治理的優勢。作爲“城市大腦”的智慧來源,高分蕪湖中心在“智慧城市”建設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高分蕪湖中心依託於目前在軌使用的民用高分系列衛星,先後在生態保護、防汛抗旱等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比如:2018年度涇縣揚子鱷保護區應急遙感影像保障項目;蕪湖市“水清岸綠”遙感技術服務項目等。對於生態治理既要有隻爭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恆的堅守。
高分蕪湖中心展廳中展出的高分六號模型。(中國網記者 黃磊/攝)
有“智”者事竟成,當今世界,數字化、智能化、智慧化已掀起新一輪大潮,創新發展和有序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已是大勢所趨。同時,我國城市智慧化的建設或在逐步推進,或已完成改造升級,但終歸一點,各地需依據自身優勢,探尋適合自己的“智慧城市”建設之路,力求在利民便民,城市整體治理等方面探尋發展創新之路,讓“智慧城市”變得“心中有數,靈動指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