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俱樂部的改名爭議
中超足球俱樂部改名動向
金元橫掃大陸足壇,企業紛紛變成綠茵場上人民幣玩家,如今整頓金元亂象從根開挖,強制要求俱樂部改爲中性名稱,卻也引發球迷爭議。
大陸足球聯賽改革風聲已久,14日中國足協職業聯賽專項治理工作會中官方宣佈,2021賽季參加中超、中甲、中乙俱樂部在新賽季開始前,要完成俱樂部名稱非企業化變更,大陸足球俱樂部確定面臨一波改名潮。
這波大陸足球改革始於「金元亂象」,近年愈來愈多大企業買下俱樂部進入中超,發揮土豪本色,在國際市場上大灑鈔票豪購知名球星,引發輿論爭議,球隊工資遠高於日韓等聯賽。該情形讓中國足協主席陳戌源喊話:「金元足球吞噬健康的足球肌體,現在有些人還不覺醒,難道良心已死嗎?」
此次改革的重頭戲是近年一直持續推進的減薪削支政策,最新規定又大幅減少球員工資帽以及俱樂部總開支的標準。上述措施其實能讓大多數當地球迷理解,俱樂部背後的企業也能在疫情下緩解開支壓力,只是另一個更引人關注、涉及情感因素的新措施成爲討論焦點,便是俱樂部名稱要去企業化、中性化。
當前大陸足球俱樂部的名稱多以地名搭配企業名爲主,譬如本賽季冠軍江蘇蘇寧,強隊上海上港,以及近年常勝軍廣州恆大(在2014年阿里入股後,還更名叫廣州淘寶恆大)。
憂企業經營危機 砸招牌
中國足協最新規定要求,足球俱樂部不得含有俱樂部任何股東、股東關聯方或實際控制人的字號、商號或品牌名;名稱中不得有其他法人或非法人組織名稱,不得使用非漢字;名稱應體現地域傳統文化、人文精神、俱樂部理念等特色。
站在中國足協與官方的角度,其實這種企業冠名的球隊本來就難長久,如擁有許多百年球隊的歐洲足壇便鮮以企業冠名方式來命名球隊,故一方面來說這也是長痛不如短痛。
再者,有企業冠名就必須負擔一層企業經營不善風險,譬如近年直銷巨頭權健集團垮臺,其投資的天津權健也進而改名成天津天海,再宣佈解散。且如今,聯賽領頭羊、長年征戰亞洲賽場的恆大、蘇寧俱樂部,其控股股東接連在市場上傳出債務危機,若沒先一步管控,很可能砸掉大陸足球的招牌。
只是相較於限制球員薪資和俱樂部開銷,這種強迫俱樂部改名的措施傷害到球迷的情感,俱樂部名稱是他們多年來的精神支柱,難以割捨。當地足球論壇上,調侃抨擊該政策的名嘴、球迷也佔大多數。
老牌球隊的球迷則早一步行動,上海申花、河南建業、北京國安等球迷俱樂部在月初就發聲,反對足協一刀切的改名政策,並表示以球隊名字爲榮,認爲存在20年以上,從聯賽改制前就有的球隊不應該強制改名。但最終足協也未採納。
老牌球隊 各有應對之策
幾個球隊也有不同動向,老牌球隊北京國安傳出堅持以原名稱申報,但另外的老牌球隊天津泰達、河南建業都認清改名事實,河南建業向球迷徵召全球中性名稱,而天津泰達則認爲時間不夠,內部將自行決定新的名稱。
不少案例可能陷入灰色地帶,如原本因中信國安而來的北京國安,如今最大股東早已非中信國安,但仍需要改名,也有觀點力爭國安是國泰民安、國家安全的含義,不需更改。
另一個則是上海申花,申花公司早已無持股俱樂部,但在球迷堅持下該名稱一直保留,並衍生爲「申城(上海)之花」意思,有望留着原有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