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特斯拉超級工廠

作爲中國第一家外商獨資的車企,特斯拉超級工廠建立背後的故事同樣離不開艱苦奮鬥、努力追夢的底色。不過,在實現本土化的進程中,具有科技公司硬核思維的特斯拉,需要不斷改變來適應中國市場。

“我們對效率有非常高的追求”

“每一期工廠都希望做點不一樣的東西”

初夏的上海,雨水不斷,水霧中的“特斯拉超級工廠”幾個大字被沖刷得格外清晰。這座佔地86萬平方米的特斯拉超級工廠,正是擁有“熱搜體質”和“巨大流量”的特斯拉的大後方。上下班時,工廠門口會有上百輛班車依次出發,負責1萬多名員工的接送,“大巴一輛挨着一輛”。

進入工廠內部,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熱鬧”。一期Model 3和二期Model Y的生產線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作業。Model 3的生產採用的是一條長達637米的直線生產線,有利於快速地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問題。按照特斯拉大中華區總裁朱曉彤的說法,“工廠的每一期,我們都希望做點兒不一樣的東西”。和一期相比,二期Model Y的生產線則向高空發展,採用了雙層設計。這種不同於一般工廠的設計理念,能夠使其更高效地利用工廠的空間,產線上的生產效率也能極大提高。

現在外界對上海特斯拉超級工廠的建設已經形成了固有印象:創造了史無前例的“上海速度”和“特斯拉速度”,項目實現當年開工、當年投產、當年交付。按照官方的說法,上海特斯拉超級工廠項目在建設之初,就採用“一次規劃、分期建設、滾動發展”的建設方式以提高效率。

朱曉彤表示:“我們對效率有非常高的追求”。效率是在這家創業公司工廠內被反覆提及的詞語。“一般情況,一個工廠會看每一平米可以創造多少產值。而特斯拉則看一立方米可以創造多少產值。”他說。提升效率,並在最大程度上將現有資源最大化,是特斯拉一直貫徹的理念,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充分利用好資源,其實就是在爲客戶減少成本。”

目前特斯拉工廠已經實現了90%以上的自動化率。工業機器人和工人們相互配合,最大程度地釋放出這座工廠的產能。Model 3的生產線已經實現了24小時不間斷運行,Model Y更是採用了獨有的壓鑄流程。據悉,Model 3和Model Y的車型有70%的零部件是通用的,還處於產能爬坡期的Model Y產線,之後的效率將會進一步提升。

不斷向前創新

本土化還需再進一步

走在特斯拉工廠內部,在一處休息桌上不起眼的盒子側方,印着幾條“我們的文化”,其中一條是:我們是一家創業公司,我們鬥志旺盛。從特斯拉超級工廠建立的過程,以及目前整個企業自下而上自我管理的做法,可以感受到這家創業公司旺盛的生命力、創新的活力和不斷進取的決心。

“找對人特別關鍵。一開始的核心團隊找對了,立刻就會形成非常強的戰鬥力。”對於工廠創建之初,如何組建核心團隊,朱曉彤印象深刻。在特斯拉招聘初期,前幾百名員工都是他親自面試,問得最多的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是否具備創新能力。“最後選出來的人,可能不是同行業裡面經驗最多、資歷最佳的,但絕對是決心最大、最有想法的”。

“不要相信現在就是最好的方案”、“要在極限目標情況下去思考一些事情”…… 特斯拉內部也在鼓勵員工創新,公司的管理方式趨向於簡潔化扁平化。朱曉彤說,每名員工至少有五種方式可以直接和我聯繫,隨時隨地提出問題、建議以及解決辦法。特斯拉的員工也表示,當下很多90後和95後員工更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這裡創新和挑戰自我的氛圍恰如其分。

由於特斯拉超級工廠的建立,很多人從各地來到臨港工作,爲這裡帶來了“新鮮血液”。這羣新臨港人戲稱自己是“港漂”。據悉,特斯拉給一線員工提供了全家保險,爲工人提供更好的保障。

在交流過程中,瞭解到,“本土化”一直是馬斯克對上海特斯拉超級工廠所要求的發展方向。按照他的理念,特斯拉(中國)應該變成一個本土化的公司。據悉,特斯拉在中國已經實現了供應鏈90%以上的本土化。在2018年,這個數據只有30%。未來,特斯拉將會有一款新車型率先在上海工廠生產。目前上海特斯拉超級工廠設立了研發中心,研發團隊已組建起來,正在進行擴充,並已參與到特斯拉全球研發的項目中。

本土化將會是特斯拉紮根於中國市場的必由之路。當前特斯拉的管理模式,具有很強的創業公司和科技公司的烙印。反觀此前外資車企在中國市場取得成功的經驗,本土化具有更深遠的意義:除了員工的本土化和供應鏈的本土化,還包括思維模式的本土化。而這或許是個性獨特的特斯拉麪臨的另一個挑戰。

未來不確定性風險很大

逐漸轉變迎接挑戰

根據特斯拉官方提供的車主畫像報告,截至3月1日,特斯拉車主大多來自金融、互聯網、交通貿易物流、傳媒廣告等行業。其中,男性車主佔75.3%,女性車主佔22.8%。家庭年收入在20-40萬元和80萬元以上的車主分別佔27.5%和26.6%。

從去年10月開始,特斯拉(中國)製造的Model 3已經開始出口歐洲。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數據,今年4月份,特斯拉(中國)的銷量爲25845輛,其中海外出口爲14174輛,佔比達到了56.9%。從特斯拉來中國到現在,發展速度之快超出外界想象。特斯拉全球副總裁陶琳提到:“剛來到中國時,特斯拉壓力非常大,必須用行動來證明自己。在前期,整個團隊幾乎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建設工廠和提升產品方面。”

目前“特斯拉”三個字已經成爲流量的代表。對於中國消費者來講,特斯拉一直是車圈“獨特的存在”。在市場態度呈現兩極分化的情況下,當下的特斯拉,正在以一個開放的姿態迎接公衆,增強和外界的溝通與聯繫。

據介紹,上海特斯拉超級工廠未來會逐漸開放,歡迎消費者和媒體參觀。“特斯拉要走向全球取得成功,離不開中國市場”,這是馬斯克一直持有的觀點。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面對中國市場的環境,特斯拉能否真正入鄉隨俗,恐怕還面臨着諸多挑戰。

這座仍在建設中的超級工廠周圍,因雨水而變得泥濘的道路,既是工廠正在建設的表現,也是特斯拉向前發展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