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認爲自己丑,是一種心理疾病嗎?
精緻的你有以下的八個表現嗎?
如果中招了上面的四條以上,並且持續時間超過1個月,那麼,你需要仔細閱讀這篇文章。
不誇張的說:如果我們的「愛美之心」超過一定程度,就很可能會導致情緒、行爲、認知功能上的障礙。
臨牀上稱之爲「軀體變形障礙」。
軀體變形障礙(body dysmorphic disorder,BDD)還有很多別名:
「體像障礙」,「幻醜症」,「懼畸症」,「畸形恐懼」,「美麗疑病症」等…
「軀體變形障礙」是一種病,但不是病在對美的追求上。
追求美是一種權利,也是人的天性,就像我們追求快樂一樣,而對美的病態執着,或者說「尋美成癮」則是一種疾病。
如果你覺得診斷標準晦澀難懂,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
1、對美的定義判斷有誤:明明不醜,卻認爲自己丑。
2、對美的判斷程度有誤:明明還不錯,依然過分的對自己進行美化。
3、對美的作用過分誇大:認爲自己人生中的一切不順利,都是因爲不夠美。
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尋美成癮」的本質是認知功能的問題導致情緒行爲上出現障礙。
被濾鏡和美顏精修過的「美」,讓更多人開始留意自己的「缺陷」。
當我們看到「零瑕疵」,「白瓷肌」,「嬰兒一般的皮膚」,「隨風飄逸的頭髮」,「無贅肉的身材」的廣告宣傳。
自然而然會想起自己「粗大」的毛孔,「暗黃」的皮膚,逐漸上揚的髮際線和小肚子上的「贅肉」。
軀體變形障礙是一種與強迫特質密切聯繫的心理障礙。
患者可能會想象出一個外在缺陷,或者將某一個部位的問題過分誇大,從而在惶恐中淪陷。
根據歐美流行病學數據,軀體變形障礙的發病率爲1.7%-2.4%.
這意味着百人之中就有2個人在爲自己的形體莫名焦慮,而且已經影響到正常生活。
大腦是個「行騙的慣犯」,經常會製造一些虛假的東西。
比如:有些心理疾病的患者會出現幻視、幻聽現象,軀體形式障礙患者會有幻痛、疑病的情況,而幻醜是大腦耍的最多的花招之一!
Judith Rodin 在論文《Women and weight: A normative discontent》中提到過,這種對自身不滿的情況非常普遍。
生活中最常見的就是:大多數女性都覺得自己是一個胖子。
而事實是:他們眼中的自己和真實的自己區別很大。
這種幻醜的想法,就是軀體變形障礙的基礎。
大量的研究同時表明,該疾病病理具有神經生物學因素,可能跟視神經異常有關。這從生理角度說明——我們看到的「醜」,也許並不存在。
先了解一下焦點效應:人們往往會高估周圍人對自己外表和表現的關注度。
其實,其他人並沒有那麼關注你自己眼中所謂的缺陷——鼻子有點塌、眼睛有點小、下巴長了個青春痘。
美國心理學家勞森(Lawson,2010)做了相關的實驗:
以大學生爲被試,讓他們穿上特殊的衣服去見同學。大約一半的被試確信同學會記住自己的衣服。
事實上關注到他們衣服的人很少,大部分觀察者甚至連對方中途換了衣服也沒有發現。
我們自己眼中的缺陷也是如此——事實上,沒有人的身體是全無瑕疵的。
我們熬夜、嗜糖、情緒忽上忽下、追求短暫的身心刺激,卻忽略了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飲食、良好的心理狀況和穩定的身心狀態纔是我們維護身心健康,達到自身最佳狀態的「永動機」。
如果我們靜下心來觀察身邊的人,而不是沉溺於濾鏡包裹的網上世界:
我們會發現你第一眼或者溝通交談中,根本不會注意到他的鼻子是否高挺,她的脣膏是否正紅。
採納柔親切,擦肩而過的時候發現他神情平和、體態挺拔。
不要放大自以爲的缺陷,真實的「美感」絕不僅在於你以爲的那個局部。
如果你依然不相信,兩天時間內,在他人的幫助下填寫下面兩張表格。
多次做這樣的嘗試,將前後兩天的不同狀態進行對比。
你會逐漸的意識到自己對於形象的評價竟然真的有偏差——你的外在並不糟糕、你在意的「缺陷」影響也沒那麼大。
在整形者中,大約有3%—16%的人體患有軀體變形障礙。
絕大多數人都出現過體象焦慮——對自己的外貌不太滿意,覺得還有可提升的空間。
但我們並不會把所有的時間、金錢和精力都放在「對自己外貌不滿」這件事上,無止境的尋求「完美」的外表。
我們看到過很多因爲體象焦慮不斷整形而毀容的案例。
實際上當我們看到她整形之前的樣子,大部分人會驚歎:其實還不錯啊,真的不醜啊——韓國風扇大媽癡迷於整容,在所有醫生都拒絕再爲她整容之後,竟然自行注射,最終釀成悲劇,而所有人都會覺得整容之前的她已經十分美麗。
這正是最令人擔憂的一點:
對於軀體變形障礙患者來說,減肥成功、整形成功或者光滑無瑕疵的皮膚並不能給TA們帶來更高的自尊、更多的自信、健康的心理的生活,反而會讓其對美的追求愈演愈烈。
曾經只有明星纔會修出完美無瑕的照片,如今這種特權幾乎人人可得。
長期浸泡在美顏相機、濾鏡和社交媒體中,各種不真實的照片讓我們的認知產生了偏差,軀體變形障礙患者更是如此。
多數患者的心理對「美醜」都有一定程度的誤解。
濾鏡美顏之下,「美麗」的樣子發生變化,而「美麗」的屬性也變了形。
它似乎能帶來很多附加的價值,比如一份更好的工作,一個更好的伴侶等等。
大家會認爲一個「美」的人能力更強、自控力更強、更善良,而一個「醜」的人則各個方面都呈弱勢。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美是好的,但並非一勞永逸的金鑰匙。
美是加分項,但不是「一票決定項」。
在職場上,與美麗的外表相比,出衆的業務和溝通能力更容易獲得青睞;
在戀情中,長期穩定的成長和彼此的尊重,同樣勝過終究會逝去的青春美好。
當然,認知上的偏差沒那麼容易改變,所以要逐步的去化解這些內在衝突。
如果我們意識到了自己的認知出現問題,也無需在心理上自責,應有意識的控制自卑、焦慮的情緒。
通過培養正向的行爲習慣,能讓心理也回到正常的運行軌道,同時也能夠對「軀體變形障礙」造成的負面情緒進行消解。
軀體變形障礙可能表現爲慢性過程,從發病到患者主動就醫,症狀會持續10~20年。
如果軀體變形障礙沒有得到有效的緩解治療,就很可能會共病其他心理疾病。
這樣的臨牀案例並不少見,它們都在提醒:因爲過分在意你的外表,你已經生病了!
當情況嚴重,社會功能受到嚴重影響,內心極度痛苦,甚至出現心理狀況的時候,要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治療。
目前國際上公認的治療方法主要有兩種:
一是藥物治療:5-HT再攝取抑制劑(SRIs),適用於軀體變形障礙、抑鬱症、強迫症等心理疾病。
二是認知行爲治療(CBT):是比使用藥物治療更好的選擇,其中,個體治療法與團體治療法一直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當然,自我良好心態的培養與專業的醫療幫助同樣重要,缺一不可。
回到最初所說,正確的定義自己的美,正確感知自己的內外在,發自內心的喜愛自己客觀的形象,並且主觀上努力去讓自己變得更好。
這一切的前提都是:別做無謂的比較,先接納現在的你。
讓濾鏡留在APP裡,別讓它覆蓋了你的眼睛。
審覈醫生:彭旭
責任編輯:劉巖
插畫:李大姑娘
免責聲明
本科普文章之目的是提供普適的健康信息,內容均爲科普知識介紹,不含有推薦、證明等廣告屬性。科普內容不能代替任何人的醫學診斷和治療方案,如有需求請您及時就醫。作爲科普文章,本文中如出現極限詞,爲醫生臨牀經驗中的個人認識或學界共識,是希望讀者能夠認識其客觀重要性的表述,無廣告屬性。
如對這篇科普文章有任何建議,或對文中來自網絡未能找到出處的圖片有版權異議,請發郵件至安忻品牌部:tangsj@axnslee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