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生自白:我非校畜 邊實習邊學「得到認同感」

廖煥傑從小就對程式抱有極大興趣,高三下離開體制後,他決定邊自學邊申請科技業實習機會,進入職場磨練程式技能。 圖/廖煥傑提供

今年廿一歲的廖煥傑,高三下離開公立高中、開始自學,現在已是正職軟體工程師。他認爲,與其受限學校,不如提早進職場,邊做邊學,也從工作中找到消失已久的認同感。以下爲廖煥傑的告白:

在臺灣念高中,鑽研程式需要很大的勇氣。我從小就喜歡寫程式,但程式資訊不是正式學科,大部分想深入學習的人都要額外花時間自學。如果想用程式上大學,多半都會選特殊選才,但多數大學教授重視程式檢定、比賽成績,對我鑽研的網路App開發沒有興趣,我很難憑自己的專業上大學。

高二上的專題課,我設計出一款聊天機器人,可以記錄作業、考試、班級事務,最後全校約一半的班級都在使用,但這個作品和申請大學沒有太大關連,有一陣子我很迷茫、痛苦,覺得自己被困住了。

高三上我決定自學投入資訊領域。我把「申請公司實習」寫進自學計劃,暫緩上大學。我常覺得臺灣學校太重視成績,與其在學校幫老師衝績效、當學校的「校畜」,我寧願進職場,深化想學的專業。

爲了督促自己找工作,我十八歲就離家獨立,目標一年內靠自己賺房租和生活費,很幸運地在隔年成功錄取一間跨國科技公司。雖然生活很累,下班還要花時間自學不熟的技術,但當維護的後臺不再隻影響一間學校,而是卅七個國家、一萬個經銷商,我的程式專業進步飛快。這也是我第一次憑自己的興趣在羣體裡得到認同感,這些都是在學校體會不到的寶貴价值。

去年七月,我從高中自學身分畢業。雖然不再是自學生,但畢業不代表停止學習,人生也不會就此達到高峰,無論身分,我都想帶着自學的精神,一路學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