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人工智能時代應打開學科、學習和學校的邊界

5月25日-6月2日,由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政府主辦、中關村互聯網教育創新中心承辦的2024中關村“教育+科技”創新周活動舉行。本屆活動以“數智賦能更好的教育”爲主題,活動中,與會專家學者就人工智能技術深入教育、助力教育高質量發展相關話題進行了探討。

談到人工智能時代的人才培養話題時,北大原校長,北大未來教育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林建華指出,人工智能的發展讓我們處於一個知識開放的時代,把握好人在知識與能力方面的獨特性至關重要。人工智能時代,應打開學科、學習和學校的邊界,充分利用社會的教育資源,讓學生在實際體驗中增強學習默會的知識和能力,從而釋放內在潛力,實現教育的根本目的,迴歸教育的本質。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未來研究會副理事長劉益東認爲,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使拔尖創新人才的甄選與培養迫在眉睫。拔尖創新人才是做出原始創新的傑出人才,要“以成果論英雄”。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建立以學習者爲中心的教育體系,讓學習者利用技術手段向一流的教師和學者學習,學習系統化的前沿知識,實現精英教育的普惠化和人才的人工智能測試,實現從學歷教育向能力教育轉變,開啓人工智能時代人才培養與評價的新模式。

北京一零一中黨委書記、校長熊永昌表示,教育正快速走向數智時代,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理念正在被深刻影響。從學校層面來講,應主動適應科技創新趨勢,着力培養人工智能拔尖創新人才,探索人工智能研究領域與學校基礎課程的融合互通,以人工智能技術輔助教學,構建智慧教學生態體系,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提供數字化教育環境,爲發展新質生產力作出更大貢獻。

此外,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於發友指出,當前已進入數字教育發展新時代,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賦能教育教學改革方興未艾,正在塑造現有的教育生態體系。針對數字教育的應用實踐,要統籌做好區域和學校數字教育發展的頂層設計,大力提升教師的數字素養和操作技能,持續提高數字技術助學助教效能,鼓勵師生共研共建數字教育平臺,同時關注師生個人信息安全,確保數字教育平臺可信、可靠。

北師大智慧學習研究院院長、互聯網教育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黃榮懷認爲,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現可能使舊有教育體系發生整體顛覆,引發教育不平等、應用缺失等潛在風險。邁向智能時代,教育應形成衆創共享的知識觀、智聯建構的學習觀、融通開放的課程觀、人機協同的教學觀,着力提升師生在智能時代的勝任力,探索實踐數字教學法,合規有序地開展人機協同教學。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常務副會長韓民強調,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迅猛發展爲教育創新發展提供了無限的可能,也給教育變革提出了諸多新的挑戰。教育不能僅停留在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要更注重學生的科學素養、思維能力、創新能力以及道德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