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媒體人:彭蕙仙》銀髮孤獨中的自由

臺南活力「高年級實習生」 揪銀髮族動起來。(柯宗緯攝)

新冠疫情讓許多國家、城市採取封鎖措施,限制個人自由,造成人與人間的互動大減,其中,高齡者因人際交流本來就比較少,因而疏離和孤獨大幅增加,恐怕進一步惡化成情緒障礙情感問題,甚至成爲新的社會問題。

一項美國芝加哥大學新冠疫情的調查顯示,2020年美國人感到孤單的比例較2018年上升了27.0%。「臺灣高齡化政策暨產業發展協會」(簡稱高發會)根據「56789年齡實驗室」新近發佈的臺灣銀光孤獨感調查,再對照對照國內外相關研究發現,與2017年衛福部所做的樂齡族狀況調查相比,55至64歲的族羣,孤獨感在3年內驟升47.9%,65歲以上族羣則大幅提升了26.2%。

網路上流傳一個「孤獨排行榜」,將孤獨分成10級,級數越高即意味着越寂寞:1,一個人去逛超市;2,一個人去餐廳吃飯;3,一個人去咖啡廳喝咖啡;4,一個人去看電影;5,一個人去吃火鍋;6,一個人去KTV;7,一個人去看海;8,一個人去遊樂園;9,一個人搬家;10也是最終級,一個人去做手術

前述臺灣銀光孤獨感調查顯示,3成以上的銀光族沒有人慶生也沒有人協助倒垃圾,平日自己獨自吃晚餐比率有14.5%;另更有9.4%銀光族無人陪伴動手術,等於是到孤獨的第10級。

不過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在一個人的狀態下也會想去遊樂園,應該是還蠻有生活情趣的;至於一個人去KTV和吃火鍋,只要當事人不會顧影自憐,也早有相關的商品推出,臺灣的個人涮涮鍋商機蓬勃,甚至連涮涮鍋的發源地日本都來考察;至於供個人使用的電話亭投幣式KTV,也已林立街頭,想唱歌時就鑽進去,一首歌投30元,不必擠包廂、不必跟人寒喧,唱過癮了就走人,無牽無掛,倒也俐落

《優雅老化大腦守則》作者約翰.麥迪納指出,研究者發現:人的一生中不同時間的寂寞不同,大致呈現一個U形的起伏。概略而論,一個人的朋友人數在25歲時到達頂點,然後慢慢往下掉,到45歲時趨緩,55歲以後繼續往下掉,因此寂寞圖形呈現U形。換言之,寂寞會隨着年齡增加,這跟皺紋一樣。普遍來說,20%到40%的老人感到寂寞,而寂寞是憂鬱症最大的危險因子

一項對全美8300名65歲以上長者所做的3年期研究顯示,孤單者其心智衰退的速度,比其他人快了20%;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歷時6年追蹤1700位平均71歲的老人發現,表示孤單或寂寞的老人,在研究結束時22.8%死亡、25%健康狀況嚴重衰退;而對自己社交生活感到開心和滿意的老人,則有12.5%健康衰退、14.2%死亡,比例明顯低許多。

隨着社會迅速高齡化及家庭型態改變,一個人老後難免會碰到孤獨問題。除了依靠國家社會、家庭子女的介入協助,老人自己也當自強。

白居易在一首詩中提到自己的老況,大嘆「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意思是出門得拿柺杖,唉,懶得出門了,宅在家裡吧;另位詩人劉禹錫收到此詩後,回了白居易一首詩,其中有2句很有名「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不論幾歲,人生都可以在當下的那個狀態創造精采。

如果覺得寂寞,就走出家門去尋找與人的連結;但如果實在找不到,那就享受孤獨中的閒逸自由吧。銀髮族過盡千帆、隨遇而安,不必一定要依附誰,也就不必牽就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