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防衛臺灣的漢光演習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在1954年簽訂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下,國軍與美軍深度結合的同盟作戰演訓,隨着1979年「中美斷交」戛然而止。國軍從此必須「自己的仗自己打」,在全無外軍協防的條件下,遂行臺澎防衛作戰,每年度的「漢光演習」於是在1984年誕生,到今年已有40年。

過去40年來,國際關係上,從冷戰結束後的美國獨霸到如今名符其實的多極體系,從美國聯中制蘇的戰略三角到如今的中美戰略對抗。科技發展上,從機械化到智能化,從類比技術到數位網絡,從先進武器到無人載具。漢光演習的作戰想定隨着時間、形勢、威脅的多重變化,也從單純軍事對抗逐漸衍生到全民動員防衛與社會韌性。

戰甲車路邊拋錨、空軍誤擊靶機、潛艦魚雷放生、軍艦被擊沉後再度復活、上岸的共軍遭到全殲,防衛的藍軍總是獲得最後勝利。過去40年,無論是不對民衆開放的實兵對抗,或是邀請駐臺外館人員與地方仕紳參觀的火力示範,漢光演習常被批評是「演戲而非演習」,所遭到的嘲謔謾罵不知有多少。

每一年漢光演習的敵情威脅、參演兵力、想定狀況都有修正,換句話說,就是國軍面對敵情威脅的變化,在沒有外軍馳援想定下,針對世界少有的「大型島嶼防衛作戰」,至少驗證並積累40年各種不同作戰構想,對於臺海和平與穩定的貢獻當然不能視若不見。

從軍事維度觀之,漢光演習最重要目的在於:驗證因力、空、時不斷修正的臺澎防衛作戰構想,訓練各級指揮官熟稔三軍聯合作戰的指揮管制,測驗各兵種參演部隊的訓練程度,測試新老裝備與武器系統的綜合運用狀況。

其實軍事演習如同政軍推演,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不是百戰不殆的方程式,而是可以學習的經驗與改進思考;不是累積舊套路以應付難以捉摸的新變局,而是面臨不同狀況的應處邏輯與決策流程。因此,漢光演習就是除錯過程,也是進步的路徑。

2015年中共中央軍委印發《關於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意見》,在鄧小平1985年裁軍百萬30年後,啓動脫胎換骨式的全面改革。明年將是「習近平軍改」10週年,解放軍試圖驗證信息化、智能化戰爭形態下,多軍兵種一體化聯合作戰的成效,誠屬合理的推估,我們不可不察。

今年漢光演習再度變化,國防部改變長年來國防大學扮演攻擊軍,參謀本部擔任防衛軍的配置,表示將採「本島實兵不實彈,外島實兵實彈」模式,進行「無劇本、實戰化」演練,並將「去中心化指揮管制」視爲重要訓練目標,引發廣泛關注甚至質疑。

我們要清楚的強調:1、任何兵棋推演或軍事演習都有劇本,此次只是「有劇本,無劇透」以強化仿真程度;2、將參演兵力皆編成防衛軍,不是放棄對抗演練,而是測評總體實戰能量;3、軍事作戰當然要統一指揮並慎防指揮斷鏈,然而「去中心化」是對不同層級指揮官決心做更貼近實際的測考。所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我們非但不要反對「創新」,更要嚴格監督演習的「求實」。

美國對我「斷交、廢約、撤軍」一走了之後,國軍指參前輩們臨危無懼,從熟悉的同盟作戰轉換成自立作戰的防衛計劃;從陸軍司令部作戰署主導的漢陽演習,擴展到參謀本部作戰次長室規畫的漢光演習。從澎湖列島到花東沿岸,從高屏海灘到淡水河口,從拒敵彼岸到國土防衛,國軍連續40年不懈地探索及修訂防衛作戰構想,以實際行動愛臺、保臺,值得大家鼓勵。(作者爲淡江大學戰略所副教授、中華戰略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