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去全球化」趨勢下 看中美博弈與產業佈局

圖爲中國山東煙臺港口等待出口汽車。美聯社

一度被暢銷書作者喊的震天響口號和字眼,諸如:地球是平的、地球村年代、十倍速等等,如今卻在金融大海嘯和新冠疫情以迄,基於公衛需要與國安考量的生產鏈重組,看似師出有名的各自搏命當中,正逐步背棄世貿組織(WTO)的基本原則與共同使命,紛紛改以各種名目來炮製出高關稅與投資障礙。

正當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女士,在取得競逐第二任的潛在支持之後,旋即以產能過剩的擔憂,推動對中國大陸產製電動車的關稅課徵;訊息一公開,立即有來自德國汽車業者的公然反對,卻依然無濟於事。歐盟委員會着手進行最終版本的公開徵詢,於本月底行將截止意見蒐集;並於今年的10月30日,進行最終版本的確認公告。

自新冠疫情以迄的全球經濟復甦,已然延遲兩年多;而冷竈熱燒的美國公共投資與民間廠房的新建,支出業已到位。可惜的是,「去全球化」意圖仍未見到有明確的路徑圖;遑論美國兩黨總統候選人的政綱,也沒看到緩議的可能之下,主要全球大廠的政治壓迫、心態觀望與潛在投資風險,均有增無減。

在重重阻難之下,德國廠商仍擴大其在中國大陸的投資金額;而中國大陸的電動車商,也選擇到中歐國家蹲點和佈局。至於臺灣企業,也沒得一刻閒!

臺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第二廠,雖然量產時程一再延後;卻陸續傳出供應鏈業者抱怨,他們並沒能拿到美國政府的補貼,只是從半導體設備商、材料生產、先進封測以及下游的組裝業者,都必須以投資美國的實際行動,來響應半導體產業羣的迴流政策。

即使是率先表態支持美國迴流政策的臺灣上市公司,業者被迫一再擴大投資規模!企業的無奈在於,「到底要多大比重的生產線迴流,美方纔滿意呢?」

反觀,荷蘭半導體設備的大廠,ASML,執行長富凱特(Christophe Fouquet)則指出,大陸晶片製造技術,確實落後10年;且在短期內,仍無法自主研製極紫外曝光機(EUV)。不過,他客觀地指出:在小院高牆的中美脫鉤態勢不變下,主要國家即使願意配合做科技管制;但中低階晶片的生產規劃也要積極應對,以免在日後又出現供需失衡的大缺口。

信然,當歐、美國家的右派政要也提出了「產能過剩」論,並試圖一箭雙鵰的阻斷新能源與綠色產業的發展。如今各國加徵關稅的舉措,即使世貿組織也已鞭長莫及;殺紅了眼之後的關稅報復戰,遲早要有的事。

在可預見的將來,不只中國大陸出口商,必須搭配各類組裝切換與異地的額外投資,各國廠商皆然;至於末端消費者的物價擔負,自然要節節升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