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推出經濟刺激計劃,帶動經濟重回擴張性增長軌道

三季度以來,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放緩,穩增長壓力加大。

9月21日,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發佈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報告指出,2024年前三季度中國宏觀經濟持續保持恢復態勢,恢復的主要動力來自於外需、基建與製造業投資。但是,國內有效需求總體不足,尤其是市場化的內生性需求恢復較慢。

報告指出,宏觀政策一方面要做好預期管理,保持大家在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的信心;另一方面,也要統籌考慮節奏性和持續性,穩中求進。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於澤分析,前三季度經濟增速逐季放緩有極端天氣擾動等季節性、超預期因素影響,也有居民、企業和地方政府的資產負債表修復較爲緩慢,導致信心不足的問題。但是,實際GDP和名義GDP增速之間剪刀差長期持續、房地產市場持續處在嚴重低位、一線城市消費增速領跌等問題證明當前不是簡單的信心問題和週期性問題,需要更爲綜合地研判。

《報告》分析認爲,前三季度宏觀經濟運行背後有三股力量:第一方面是疫情後社會秩序恢復帶動生產和消費正常化;第二方面是市場內生的總需求不足;第三方面是新發展格局加速落地推動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由於內需主要是秩序恢復推動,但內生動力不足,導致動力逐季下降。同時,已經顯現的新動能還難以對衝撬動龐大的存量經濟,導致了經濟總體呈現弱復甦。

展望未來,報告指出,四季度經濟工作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強化逆週期政策兜底,以二十屆三中全會的改革紅利,加快推動經濟運行模式轉軌和地方政府激勵機制重塑。逆週期政策保持總量寬鬆,通過提前發行特別國債等方式加大積極財政政策力度,財政支出更加向新型城鎮化中居民公共服務傾斜;貨幣政策以降低金融機構融資成本爲核心方向,進一步全面降準置換中期借貸便利(MLF),穩定流動性的同時降低金融機構負債成本。

當前經濟運行的一大堵點在於有效需求不足。如何更高地提振需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在論壇上建議,要推出一攬子刺激加改革的經濟振興方案,帶動經濟迴歸擴張性增長軌道。以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爲主籌措資金,在一到兩年時間內,形成不低於10萬億元的經濟刺激規模。

他認爲,刺激計劃應重點補上基本公共服務短板,並從兩大重點領域着手:一是大力度提升新市民在保障性住房、教育、醫療、社保、養老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短期重點是由政府收購滯銷住房,轉爲保障性住房,向新市民提供。二是加快都市圈範圍內中小城鎮建設,帶動中國的第二輪城市化浪潮,形成以城鄉融合發展爲基礎的高質量可持續現代化城市體系。

中國社科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蔡昉建議,政策施力和瞄準對象要從投資者和企業轉向家庭。蔡昉指出,過去兩三年對家庭部門的短期補貼政策,應該轉變爲長效機制。原因在於,未來中國經濟發展處於“雙常態”疊加的時期——經濟發展新常態與人口發展新常態,在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趨勢下,未來居民消費意願的抑制有可能成爲影響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的長期因素。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則建議,要採取措施釋放消費潛力,特別是服務消費。其中最重要的是放寬市場準入,滿足中高收入羣體多樣化消費需求。王一鳴表示,近期商務部等三部門公佈的醫療領域開展擴大開放試點的通知,擬允許在北京、天津、上海等9地設立外商獨資醫院,就是一個非常積極的改革開放信號。

談到穩定房地產市場,王一鳴指出,供給端要落實“保交樓”,特別是白名單項目,要落實貸款的使用規範和盡職免責的指引,以消除銀行的融資顧慮。把企業的風險和項目風險適當的隔離,這也有利於提高銀行提供貸款的積極性。需求端主要是存量房的收購,推動再貸款政策的落地見效。也要解決好存量房貸和增量房貸利率差問題,這都會對穩定房地產市場起到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