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哈雷彗星在本週抵達最遠日點
1986年所拍攝的哈雷彗星。(圖/NASA)
歷史上最著名的哈雷彗星(1P/Halley Comet),將在12 月 9 日星期六,到達它的遠日點,就像是折返跑的遠標點一樣,是它長久以來穿越太陽系旅程的關鍵處,接下來,它的緩慢的接近我們。
今日宇宙(Universe today)報導,哈雷彗星的迴歸週期爲76年,與人的壽命差不多,又被稱爲「人生一見彗星」,多數人一生只能見一次。上一次哈雷彗星接近太陽是在1986 年,因此現在處處下一次出現(2061 年)的中間點。
當然,在我們有了大型天文望遠鏡之後,現代的天文學家一直在持續觀察哈雷彗星,不過終就有個極限。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甚大望遠鏡(Very Large Telescope)在 2003 年對哈雷彗星進行成像之後,就沒有人見過它了。當時它距離我們 28 個天文單位 (AU,地球到太陽的距離,1AU約1億5千萬公里,28AU約42億公里),視星等爲 +28。
哈雷彗星抵達遠日點的確切時間在世界時間12 月 9 日凌晨 1:00(臺北時間早上 9:00)。屆時,哈雷彗星距離太陽將達到 35.14 個天文單位(約53 億公里),視星等+35。
那個位置超出了海王星的軌道,方位是在長蛇座。遠日點也代表着它的移動速度最慢,相對太陽的速度,只有每秒 910公尺。
剛纔提到,甚大望遠鏡在2003年成功捕捉到哈雷彗星的影像,那是當年天文望遠鏡的極致。如今我們還有更高性能的「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會不會嘗試尋找哈雷彗星?很可惜,截至撰寫本文時,美國太空總署尚未明確計劃使用韋伯望遠鏡對遠日點的哈雷彗星進行攝影。或許他們認爲這樣做在科學上沒有太多必要性。
哈雷彗星的故事,幾乎就是近代天文學的歷史。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的艾德蒙•哈雷爵士 (Sir Edmond Halley), 於 1696 年首次注意到彗星的週期性。他從歷年的彗星觀測紀錄中,發現有76年的週期紀錄,他大膽的預判那1758會再次出現彗星,確實被他成功預言了,儘管他未能活着看到它,但是哈雷的貢獻,證實彗星也是週期性天體,因此這枚彗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名字中的「1P」表示哈雷彗星是第一顆被發現的週期性彗星。週期性彗星的軌道短於 200 年。迄今爲止,已知有 472 顆週期性彗星。隨着天空觀測進一步深入,我們發現了越來越暗的週期性彗星。
翻閱各國對彗星的觀察紀錄,也發現到哈雷彗星的週期性。目前最早的哈雷彗星紀錄是中國史書,《史記•六國表》載:「秦厲共公十年彗星見。」秦厲公十年就是周貞定王二年,也就是公元前467年。這符合哈雷彗星的週期。
在西方歷史上,確切的哈雷彗星紀錄是公元1066年,那一年,英國國王哈羅德二世在哈斯廷斯戰役(Battle of Hastings)中陣亡,來自法國的「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成爲英國新主人,英國曆史進入「諾曼王朝」。
哈雷彗星在20世紀迴歸過2次,其中1910年的迴歸還引發「毒氣恐慌」,原來當時的天文學家利用光譜儀,發現哈雷彗星的尾部有氰分子,而衆所周知,氰化是劇毒,於是好事者們開始散播「哈雷彗星的毒氣會污染地球」,當時有些偏僻村落的人感到異常恐慌,還有人賣起解毒藥,甚至防毒面具。
其實,彗尾分子極爲稀薄,而且分子物質也隨時會太陽風給電離化,早已失去化學性質。
到了1986 年,哈雷彗星再次接近我們,這一次人類已進入太空時代,日本、蘇聯、歐洲太空局分別派出自己的哈雷彗星探測器,分別是蘇聯的織女星1號(Vega 1)和織女星2號(Vega 2),以及歐空局的喬託號(Giotto)、日本宇宙局的先驅號與彗星號。如此盛大的調查團隊,史稱「哈雷艦隊」。
當年的調查發現,哈雷彗星的彗核直徑僅有11公里,成分以水、二氧化碳、氨和宇宙塵埃,而且表面的反照率極低,只有0.04,是人類僅見最黑的物質。 科學家認爲,比較易輝發的物質都已經流失光了,所以表面纔會如此漆黑。
哈雷彗星將於 2061 年 7 月 28 日到達近日點,並可能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突破負星等。2061 年 9 月,對於北半球的觀測者來說,哈雷風暴將在黃昏時出現在西北方向的低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