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做手工、用視頻“寫日記”……小網民的朋友圈喜歡曬點啥?

來源:北京晚報

8歲娃每週固定“營業”做手工 初中生分享視頻記錄校園生活

小網民的朋友圈喜歡曬什麼

新近發佈的《第六次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調查報告》指出,目前未成年網民規模已上升至1.96億人,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增至97.3%。孩子們都在網上玩什麼呢?

記者調查發現,除了利用互聯網學習和玩遊戲,越來越多的小網民已經“晉級”,會利用社交媒體發佈筆記或短視頻,能玩轉網絡熱梗和表情包,還有固定關注的網絡圈子。教育專家提示,家長在讓孩子接觸網絡的同時,更要引導孩子們安全“觸網”、“高階”用網。

全憑靈感

8歲“博主”週末營業做手工

“大家好!今天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做的安靜書……”視頻裡,書桌前,一雙小手帶大家從第一視角沉浸式“玩”遊戲。8歲女孩淘淘是一位“小博主”,媽媽幫她在社交平臺上開了賬號。週末是淘淘固定的“營業時間”,媽媽幫助她拍攝小視頻,分享生活日常,再由媽媽剪輯之後發到網上。

“這是小貓咪的家,它起牀啦。先修整一下毛髮,吃完飯再打扮一下……”視頻畫面中,淘淘拿起一本用彩色紙拼貼的“互動書”,翻開書,每一頁都有各種“互動機關”。伴隨着童真的講述,她打開一個個“開關”,給小貓戴上可愛的頭飾、穿上漂亮的裙子,“牽”着它到公園裡玩……

淘淘的賬號是今年10月纔開設的,主要用來分享日常生活。“今年我上二年級了,媽媽說可以用小視頻來記錄生活,我覺得很有意思。”淘淘很喜歡做手工,目前發表的十餘條視頻內容都是展示自己的作品,“都是用媽媽的手機發,我也會刷刷動態。”淘淘向記者展示自己的賬號主頁:每條視頻有幾百到幾十的播放量,獲贊數量最多的一條視頻就是“自制安靜書”,有23個贊。“大家都評論:‘太可愛了’。我還要再做一些好玩的手工作品,分享給大家。”淘淘說。

上網發小視頻,會不會影響學習?淘淘解釋說:“媽媽和我有約定,把學校的作業都完成了才能做手工、拍視頻。而且我是全憑靈感,想發的時候纔會發。”

小學生玩轉社交媒體,已經不是新鮮事。

三年級女生劉雨汐就經常用父母的手機刷視頻。“我最喜歡看大家收集的各種卡牌,還有同學拍視頻分享自己拆卡包的過程。”她所說的卡牌,是在小學生中風靡的一種抽抽樂卡牌遊戲,印有小馬寶莉、名偵探柯南等小學生喜愛的卡通人物,每包售價兩元至10元不等,抽出來的卡牌分不同等級。

“我會在網絡上搜自己抽到的卡牌熱度高不高,也和大家交流一下抽卡心得。”劉雨汐說,自己還會刷各種“種草帖”,找好吃的零食和飲料。最近,受“種草帖”影響,她迷上了用一些常見的飲料“混搭”出全新的飲料。“我爸很喜歡我做的飲料,還鼓勵我拍視頻分享製作過程。”

重視分享

中學生流行用視頻“寫日記”

相比小學生,中學生涉足互聯網的領域更廣,不少孩子開通了兩三個社交賬號。

安安今年上高一,是一位舞蹈視頻博主。“我愛看動漫,喜歡模仿動漫裡的舞蹈。”初三畢業的暑假,她和兩個好姐妹一起跳了一段舞,在社交平臺上傳了她的第一個視頻,“沒想到,視頻發出來沒多久播放量就破千了,還有100多個贊。”

“跳得真棒”“元氣滿滿”“看到中學生更可愛的一面”……網友們的評論給了安安很大鼓勵,她和朋友們約定,休息時間多排練一些舞蹈,錄成視頻發到網上。“到現在,我們拍了差不多10條視頻,播放量都不錯。”安安說,她很高興能通過這種方式和姐妹們共同運營賬號,把自己喜歡的“二次元”文化分享給更多人。現在,三個好姐妹打算拓展視頻內容,“我們也想拍一些Vlog(視頻日誌)記錄日常生活。這也是我們增進友誼的一種方式。”

男生開社交賬號大多是爲了追籃球、足球等各種體育項目。運球、騰空而起、瞄準籃筐、勾手投球,球穩穩當當地入網,整個動作一氣呵成……這是初二學生楊飛宇經常刷的短視頻內容。“我也會讓同學幫我拍,發着玩玩,可比不上那些‘大V(擁有衆多粉絲、獲得認證的博主)’和網紅。”楊飛宇說,自己發視頻主要是在“寫日記”,“只是想記錄校園生活,和同學們互相評論、吐槽,挺好玩兒。”

記者瀏覽社交平臺發現,中學生們熟練運用各種網絡流行梗和表情包。楊飛宇社交賬號發佈的內容,除了各種運動瞬間,還有自己打遊戲時錄製的短視頻。他說:“有些遊戲操作很絲滑,我想記錄下來。”在這些視頻裡,還能看到諸如 “芭比Q了(完蛋了)”“泰褲辣(太酷啦)”等大量“網梗”評論。他笑着向記者解釋:“這都是我的‘老鐵’,給我刷彈幕(視頻裡的評論)呢。”

小楷是一位攝影類博主,他曾在高中拍攝過一個短視頻作品《用365個鏡頭記錄高三的365天》。這個作品的導演是學生,演員是小楷的同學,劇本是“校園生活Vlog”,裡面很多構圖都十分精美,而且採用了延時攝影的手法:學校清晨的教室、晌午的食堂、夕陽下的天台都展現出一種美好。當畫面中出現電子時鐘和堆疊的模擬考卷,視頻就會被各種顏色的彈幕“刷屏”:“同款!”“高考加油!”……小楷說,自己的想法其實很簡單,就是想爲高中生活留下美好的紀念。

家長心聲

支持 “觸網”可以增長見識

在採訪過程中,很多家長並不反對孩子“觸網”,認爲孩子能通過網絡多接觸新興事物。吳先生的女兒今年上三年級,他發現,隨着年齡增長,孩子通過網絡認識世界的意願更強烈了。“女兒8歲生日時,我給她買了一個平板電腦,本來是爲了學習。現在,她已經會自己搜索感興趣的電影、紀錄片。”吳先生認爲,作爲互聯網原住民一代,孩子們在課餘時間上網沖沖浪、增長一下見識,未嘗不可。

最近,吳先生的女兒又學會了新技能——用媽媽的手機刷社交賬號。“她會搜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比如動畫片和遊戲,還有女孩子喜歡的各種亮晶晶的頭飾。”吳先生說,女兒還會主動在一些網絡筆記下面評論,“特別有意思的是,女兒的童言童語經常能收穫更多點贊。好多網絡流行語我們都是跟她學的。”

反對 擔心形成網絡依賴

也有家長對孩子用網持保守態度,認爲孩子不應過早地接觸各種社交平臺,甚至開個人賬號,以免對網絡形成依賴。

顧女士的女兒上初三,在多個社交平臺都有賬號。“姑娘心眼兒挺多,社交平臺把家人都屏蔽了,我還是聽她同學說,她一天能發20條朋友圈,在其他平臺上也很活躍。”顧女士無奈地說,自己已經沒收了女兒的手機,只允許她週末寫完作業再用,沒想到女兒改用平板電腦上網。“現在孩子學習離不開平板,上網課的時候總有機會能偷偷玩一下。”

顧女士也和女兒談過,甚至和丈夫輪流看着女兒上網課、寫作業。“女兒總是消停一陣子,又開始搞小動作。我們也不敢太過限制她的自由,怕青春期的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專家支招

鼓勵孩子“高階用網” 樹立自控意識

未成年人應該怎樣把握好上網的尺度?首都師範大學副教授、中國兒童中心家長服務智庫專家陳苗苗認爲,作爲自媒體時代的網絡原住民,如今的“00後”“10後”自小觸網。對他們來說,線上社交、線上娛樂、線上展示等行爲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很多小網民喜歡用社交平臺記錄生活,這種方式其實和‘80後’‘90後’學生時代流行的‘QQ空間’類似,都是用網絡記錄生活日常,和朋友們互動。”陳苗苗說,互聯網給孩子成長提供了新的發展平臺和方式,孩子利用網絡正常地社交、表達自己,家長並不需要“一刀切”地制止。但另一方面,互聯網和社交平臺提供的感官刺激、社交互動機會等內容,也容易讓孩子迷戀其中,甚至產生使用依賴。

“對於家長來說,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好合理規範使用網絡和社交平臺的榜樣。”陳苗苗建議,家長要正確引導孩子,幫助他們認識互聯網的“雙面性”,幫助他們規劃好合理用網的時間段,“讓孩子認識到,我們更應該利用互聯網提升自己。要告訴他們正確使用哪些軟件,使用多長時間,幫助他們樹立自控意識,而不是被互聯網所操縱。”她同時建議,學校也可以引導學生“高階用網”,鼓勵學生利用前沿網絡科技發展自己,豐富校園活動,家校協同加強網絡安全教育。本報記者 李祺瑤

(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