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教授蕭代基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研究員黃德秀 強化氮、磷循環 減用化肥、農藥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教授蕭代基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研究員黃德秀
人口大增、氣候變遷、能源稀缺、農地地力衰退等問題,導致全球糧食需求量大增,但人均耕地面積減少,已衝擊全球農業的永續性與糧食安全。
綠色革命以來,大量使用化肥與農藥,雖穀物產量倍增,但導致農業生產要素氮與磷的循環已達臨界點,永續的氮循環與磷循環已變爲不永續的單方向氮流與磷流。因爲我們大量製造氮與磷化肥,用以彌補因爲作物收成被送往都市消費而耗竭的農地,不但破壞生物圈原本的循環平衡,且造成嚴重水污染。
聯合國農糧組織(FAO)爲比較全球各國對於肥料的使用量,以每單位耕地面積肥料使用量(公斤/公頃)作爲比較指標,臺灣近十年平均用量全氮是242.64、磷酐是87.35、全氧鉀128.72,是亞洲國家平均值的2倍以上,而亞洲國家的平均值又遠高於歐洲國家。臺灣農業生產依賴大量的肥料與農藥,此乃因臺灣之高溫多雨造成土壤地力特別低,病蟲害特別多。
在先天條件不佳的情況下,臺灣農業生產技術能力已達全球優良水準,然而我們大量使用肥料與農藥,將持續衝擊氮與磷生產能力、地球生物圈平衡、水質、農業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進而影響到長期維持糧食自給率的能力。
我們應該重視自然資源過度利用、農業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減少的問題,改變科技至上的思維,運用適當的補貼機制,於生產端調整作物生產模式,管末處理端強化氮與磷的循環利用,落實永續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