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紅軍的御林軍,戴鋼盔配衝鋒槍,一個團走出2名大將5名上將

在中央紅軍長征途中,有一支“框架小,級別高”的特殊隊伍,他們由軍委直屬各院校彙集許多優秀的學員和教官組成,這就是歷史上著名軍委幹部團。

幹部團由四個營和一個上級幹部隊組成,總人數1480餘人,該團主要任務是作爲軍委機關的前衛部隊,負責總部在長征時做好沿途的警戒工作,也成爲軍委機關的“御林軍”。

軍委幹部團不是普通的團級編制,而是在長征開始前,由紅軍大學、紅軍第一步兵學校、紅軍第二步兵學校、特科學校四所紅軍軍事院校合編後組建的精英部隊。還有一項任務是爲前線部隊的基層幹部提供快速培訓。

幹部團不僅能夠進行軍政和專業技能的訓練,還能隨時向戰鬥單位輸送領導力量,相當於一個移動的軍事學院。由於其獨特的作用,幹部團在長征中既是培養幹部的重要基地,也承擔着保護紅軍核心指揮機構和應對緊急情況的雙重任務。

幹部團團長由第一步兵學校校長陳賡擔任,政委爲原紅五軍團12師政委宋任窮,作爲紅軍中的精英,幹部團中的普通戰士至少也是連排級,他們每人都配備有長短兩種槍械,包括優先配備的MP18衝鋒槍等自動武器和英式鋼盔。這樣的裝備在當時的中央軍中也不多見,特別是清一色亮晃晃的鋼盔在作戰中給予敵巨大的心理震撼。

廣東省樂昌市博物館收藏的紅軍英式鋼盔。

而幹部團中的上級幹部隊直接由紅軍大學改編,原紅軍大學政治科科長蕭勁光擔任隊長。是幹部團中級別最高的部隊,可謂精英中的精英,這裡的每一位普通戰士都至少是營級或更高級別的幹部。

由於紅軍培養一名幹部非常不易,所以幹部團的主要任務是擔任中央和中革軍委機關的警戒和防衛,並非作爲突擊兵力直接使用,不到萬不得已是捨不得拿出來的。因此在長征過程中,幹部團只參與了三次戰鬥(土城之戰、再克遵義之戰、搶佔皎平渡之戰),每一次都是處於關鍵時刻。

1935年1月28日,紅軍從遵義出發,抵達貴州西北部赤水河地區。準備一渡赤水,在土城的楓樹壩和青槓坡,紅軍與敵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紅三軍團和紅五軍團參與了戰鬥。但由於對川軍兵力的誤判,這兩個軍團在青槓坡與川軍激戰了一個上午,未能取得優勢。隨後,川軍的潘佐旅增援到達,使得紅軍兩個軍團面臨巨大壓力。三軍團傷亡慘重,戰士們在彈藥耗盡後,與敵軍進行了長時間的肉搏戰。十團政委楊勇在戰鬥中受傷,子彈從他的右腮進入,從嘴脣穿出,導致六顆牙齒脫落,滿臉是血。

而紅一軍團二師的增援還需三小時才能到達。面對這種情況,朱老總提出要親自到前線指揮,偉人無法阻止,便詢問附近是否有其他部隊。陳賡回答說:“有,我們的幹部團在這裡。”偉人隨即命令:“立即行動!跟隨總司令壓制敵人。”陳賡迅速集結隊伍,帶領他們衝向戰場。

幹部團三人組:宋任窮 肖勁光 陳賡

幹部團官兵頭戴統一的英式鋼盔,手持MP18衝鋒槍,面對川軍的猛烈火力,勇敢地衝向敵人,川軍被這些頭戴鋼盔連續衝擊的部隊所震懾,他們此前從未見過這樣的紅軍隊伍。

四營營長韋國清調來全營的迫擊炮,將所有炮彈射向潘佐旅的前沿指揮所。到了下午兩點,增援的紅一軍團第二師及時趕到,與幹部團攜手發起新一輪進攻。這次,紅軍一直推進到川軍指揮所附近。偉人通過望遠鏡觀察到幹部團的衝鋒,看到川軍被壓制,他興奮地稱讚:“陳賡有資格擔任軍長!”

1935年2月28日,紅軍再次攻下了遵義,並迅速在城的南部修建防禦工事,準備迎戰中央軍的吳奇偉部隊。在遵義西南的老鴉山激烈戰鬥中,紅軍三軍團遭受了重大損失,一度失去了陣地,形勢到了總司令和彭老總要親自到前線指揮的地步。

在這一緊要關頭,中革軍委下達了命令:幹部團立即投入戰鬥!這是繼土城戰鬥之後,幹部團再次在關鍵時刻被拉出。

幹部團從北向南發起正面攻擊,而紅三軍團的第11團則從左側提供支援。在這次進攻中,紅軍的所有機槍同時開火,戰士們勇往直前。與此同時,紅一軍團已經迂迴到吳奇偉的指揮部所在地忠莊鋪,而另一支迂迴的紅軍部隊也突破了黔軍的防線,在決戰的最後關頭,吳奇偉的信心開始動搖。隨着槍聲越來越接近忠莊鋪,吳奇偉突然下令第93師掩護,指揮部迅速向南撤退。幾乎在轉瞬之間,與紅軍激戰的第59師如同潮水般潰敗,隨後便是紅軍的大規模追擊。

1935年4月29日,在中央紅軍成功跨越烏江之後,迅速佔領了金沙江的渡口。爲了保障渡江行動的成功,訓練有素的幹部團參與了皎平渡的戰鬥。在劉伯承和宋任窮的指揮下,幹部團派遣了三個營和工兵連作爲先鋒,迅速行軍160裡到達渡口,並消滅了那裡的敵軍。

緊接着,先鋒營強行渡過金沙江,並在北岸建立了防禦陣地。陳賡指揮幹部團的兩個步兵營、一個特科營和上幹隊作爲後續部隊,他們當天急行軍100裡,第二天到達皎平渡,並在渡過金沙江後佔領了江北20公里的通安州,成功阻止了川軍對渡口的增援。

幹部團留下一個連守衛渡口,而主力部隊則對劉元璋指揮的兩個團發起了猛烈攻擊。全團官兵手持衝鋒槍衝向敵陣,儘管劉元璋的川軍人數遠超幹部團,但紅軍以無畏的衝鋒擊潰了敵軍,使得川軍潰敗,包括團長在內的600多人被俘。之後幹部團找到了七艘渡船,中央紅軍不分晝夜地渡江,最終全軍安全渡過了金沙江。

在1935年6月的中旬,第一和第四紅軍在四川懋功成功會合後,幹部團與第四方面軍的紅軍學院合併,共同創建了紅軍大學。

隨着中央紅軍長征抵達陝北地區,根據中國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命令,紅軍幹部團與陝北的紅軍幹部學校在瓦窯堡進行了合併,從而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的軍事政治學校。至此,軍委幹部團完成了其歷史任務。

在1955年授銜儀式上,原軍委幹部團授予大將軍銜的有兩位(陳賡、肖勁光),上將軍銜的有五位(韋國清、宋任窮、陳奇涵、周士第、李志民),中將軍銜的有四位(莫文驊、丁秋生、方強、譚希林),少將軍銜的有四位(蘇啓勝、蘇進、王智濤、劉少卿),正部級幹部一位(羅貴波),副部級幹部一位(蔣耀德)。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未被計入統計的連排級幹部,和上千名學員以及英勇獻身的烈士,他們均對革命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