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報告:大行資本補充,注資規模、方式、節奏有哪些可能?

近兩個月來,已有多個部委對國有大行資本補充表示支持。10月28日,中國銀行研究院發佈《中國銀行全球銀行業展望報告(2025)》(下稱《報告》)認爲,短期內,大型商業銀行核心一級資本補充被多次提及,該政策的實施將爲大型商業銀行緩解資本補充壓力、提升息差水平、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注入一劑“強心針”,助力大型商業銀行持續發揮好服務實體經濟主力軍和金融穩定壓艙石的作用。

目前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資本補充工作已經啓動,財政部已會同有關金融管理部門成立了跨部門工作機制,多家大型銀行已在研究論證核心一級資本補充的方案,正按照“統籌推進、分期分批、一行一策”的思路有序實施。

本輪注資規模、注資方式、注資節奏有哪些可能性?注資政策將帶來哪些預期影響?對銀行淨息差將帶來哪些影響?對於這些市場關切熱點認爲,《報告》進行了重點分析。

注資規模預計將達萬億

對於本輪注資政策的可能模式,《報告》認爲,從注資規模來看,本輪注資預計將達到萬億元級別。

爲了有效測算此次注資規模,需要預估當前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的下行速度。

2020-2023年,六家大型商業銀行平均ROE爲10.07%,分紅比例爲30%,則平均資本內生速度約爲7%,同期,風險加權資產規模增速約爲9%,則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平均每年下降約0.2個百分點。

《報告》認爲,在保持信貸投放結構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不變的前提下,假設本次注資能夠有效緩解大型商業銀行未來5年核心一級資本補充壓力,則需要一次性提升約1個百分點的平均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注資規模應爲1.05萬億元。同時,考慮未來大型商業銀行將繼續發揮支持實體經濟主力軍的作用,資產規模擴張速度或將進一步提升,需要更多核心一級資本。

從注資方式來看,《報告》認爲定向增發可行性較高,但需要關注定增價格和定增對象問題。

當前,大型商業銀行外源性核心一級資本補充主要通過定向增發、配股和發行可轉債三種方式,其中,發行可轉債在轉股價格和轉股時間方面均存在較大不確定性,銀行可轉債市場活躍度相對較低。故,《報告》認爲大概率不會作爲此次注資的方式之一。

採用配股方式進行注資的可行性同樣較低。這是因爲,當前,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股價普遍處於破淨狀態,如果採用市價折扣法確定配股價格,對股價將帶來進一步衝擊。同時,配股流程較爲繁瑣,涉及股東大會表決通過、監管機構審批、公司發佈公告、認購等多個環節,需要更多時間來確保全部股東知情和參與。如果部分股東選擇不參與,公司還需對未被認購部分再行處理。

相較而言,定向增加無論從定價方式還是發行流程等方面都具有比較優勢,是更爲可行的方案。

《報告》指出,定增是向特定投資者(如機構投資者、戰略投資者或大股東)發行股票,認購對象通常提前確定,避免了配股中涉及大量股東的複雜操作,能夠更快速地完成資金募集,避免了配股中資金認購不足或延期的情況。

從注資節奏來看,綜合考慮多方因素,《報告》分析爲分期分批落地注資政策。一方面,選擇更具代表性的銀行作爲首批註資對象,將起到更好的引領作用,同時,也可最大程度緩釋對股票市場帶來的衝擊。

比如,在銀行業重大改革和創新發展過程中,作爲先行者出現,多次接受市場考驗的銀行,特別是在資本補充領域。股東結構較爲單一的銀行決策過程會更加高效,減少增發過程中由於股東溝通和協調帶來的額外開支,在增發過程中形成更加一致的利益目標,推動增發方案的順利實施。

另一方面,各行資本補充需求存在差異。

靜態看,2024年二季度末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和郵儲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較最低監管要求高出4.84、2.13、3.03、5.01、1.80和1.28個百分點。

動態看,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體量更爲龐大,《報告》認爲未來將繼續承擔更多支持實體經濟和國際化發展的使命與責任擔當,需要更多資本金作爲後備支持。

將帶來約15萬億資產擴張空間

資本是商業銀行持續經營的“本錢”,也是銀行推動實體經濟增長、促進經濟結構調整、防範各類風險的基礎。注資政策將帶來哪些預期影響?

綜合來看,《報告》認爲,注資政策將爲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同時也將有效緩解息差收窄壓力。

長期以來,大型商業銀行是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主力軍,2020年至2023年,六家大型商業銀行信貸投放規模從76.25萬億元增加到108.48萬億元,年均增速高達12.47%,佔中國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總額的比例由44.14%提升至45.66%。

總量增加的同時,大型銀行信貸投放結構也在不斷優化,更多資源被投向了國家政策支持的重點領域,如綠色金融、科技創新、製造業升級等。

《報告》認爲,資本補充是增強銀行業“造血”能力的基礎,更大規模的信貸投放需要更大規模的核心一級資本作爲支撐。以2024年6月末數據進行測算,六大行平均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爲12.31%,平均風險密度爲54.20%,從靜態視角看,在保證指標不發生變動的前提下,注資1萬億元,將帶來約15萬億元的資產擴張空間。

進一步地,未來大型商業銀行面臨資產結構調整的可能。《報告》舉例稱,比如在支持科技產業的過程中,可能會加大股權類資產投資力度,需要消耗更多資本,本次資本補充也是爲加大高信用風險權重資產類別投放做好鋪墊。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注資對大型商業銀行應對低息差挑戰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大型商業銀行獲得注資後,可將這筆資金進行投資,獲得利息收入。”《報告》稱,比如,可以購買國債,這些投資安全性高且提供穩定的利息收入;可以將資金投入到中長期貸款中,這類貸款通常利率較高,且期限較長,爲銀行帶來持續且可觀的利息收入;可利用資金進行利率、匯率等金融市場的投資操作,這種方式具有一定的風險,但在良好的市場條件下,可以爲銀行帶來額外的資本收益。

如果將注資全部用於購買國債,則可在保持風險加權資產規模不變的基礎上,增加投資收益,兼顧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和淨息差的提升。

2023年,六家大型商業銀行生息資產平均餘額共計168.81萬億元,利息收入共計5.88萬億元,平均收益率爲3.49%,10年期國債收益率爲2.57%。按此計算,預計此次注資的1.1萬億元將帶來約282.70億元國債利息收入,利息支出爲3.13萬億元,保持不變,生息資產餘額爲169.91萬億元,則淨息差約爲1.65%,提升約1.7個基點。

如果將注資按照當前生息資產結構進行資產配置,包括髮放貸款、進行金融投資、存放中央銀行、存放同業等,則此次注資的1.1萬億元將帶來約383.36億元利息收入,淨息差將提升約2.3個基點。

如果將注資充分利用,吸收存款,並撬動更大規模資產擴張空間,則在利息收入增加的同時也會等比例提高利息支出,淨息差將維持現有水平保持不變。

《報告》建議,在此次注資正式落地前,應加強與金融機構的溝通交流,根據銀行經營實際、市場環境變化以及政策目標來動態調整資本補充計劃,同時,前瞻性考慮未來一段時期內銀行面臨的不同風險進行差異化資本補充,確保資本充足率不僅滿足監管要求,還要應對潛在的市場波動和金融風險。通過動態管理,在確保銀行經營穩定性的同時,增強銀行的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