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政黨溝通 賴清德應以蔡爲鑑

中國時報社論

賴清德即將在520就任新總統,任期只剩下兩個月的蔡英文總統,卻在此時邀見兩位在野黨主席,聲稱要就重大國政議題、建立政黨溝通平臺進行晤談,此舉當然引發爭議,足以用「人時不對、別有所圖、莫名其妙」12個字來形容。說得更白一點,賴清德這位該出來的人沒出來,不該出面的蔡英文倒是跑出來了。

蔡柯會晤 畢業才惡補

日前蔡英文已和民衆黨主席柯文哲針對勞保年金改革、提升國防預算、強化社會安全網及政黨溝通平臺等交換過意見,這四項都是國家需要、國人關心的重大國是議題,卻也是蔡政府早該做,或曾承諾過而尚未兌現的政策,如今卻在蔡英文8年任內都沒做成的最後兩個月時老調重談,試問臨時惡補有用嗎?還是要代替新總統賴清德做承諾、給他壓力?

過去歷任總統朝野會談的前例並不少,如陳水扁在2000與2006年曾分別與時任國民黨主席連戰、馬英九會談重大國事;2014年馬英九曾爲核四議題,與時任民進黨主席蘇貞昌朝野對話;2016年總統大選後,即將卸任的馬英九與新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在臺北賓館會晤。而見面晤談的雙方,要不是在任的總統,就是即將就任的準總統;現在卻是馬上要卸任、即將沒有黨政實權的總統來邀見在野黨主席,如此會談有什麼意義?

就整體大形勢而言,當前「朝小野大」的新政局,當然需要開啓新的政治思維與運作模式,也更需要得票率只有4成的「少數總統」賴清德記取教訓,及早建立與在野黨的溝通機制,共商國是,爲國家社會謀求更穩定的發展,怎麼說也不應由蔡英文越俎代庖,用這麼「超越」的方式管起以後不必她管的事,她不是說過2024以後「不關我的事」嗎?因此,對於蔡英文的動機有各種不同的解讀或傳言。

其一是藉此會談來追求其個人的歷史地位,是對她8年政績的缺角補漏,亦即對其任內原本該做卻沒有做到的重大缺失,必須在卸任前完成歷史任務,如此既可積累她在卸任後繼續發揮影響力,也是她想要「安全下莊」的盤算與佈局。但此說未免太過可笑且可悲。蔡在過去8年領導的民進黨,以完全執政的強勢對在野黨吃幹抹盡、徹底輾壓,現在竟想在最後兩個月就修補其歷史地位,甚至還想在卸任後爲其任內的爭議疑案預設防護網,這不正好凸顯其過去8年的粗暴專斷?而在野黨又何須配合其過場作秀?

少數總統 應化解對立

其二是民衆黨團總召黃國昌的「招安」說。需要政治舞臺的柯文哲解釋,總統本人親自邀約,沒有理由拒絕,延伸而來的就是蔡英文要「拉攏」柯與其麾下的8席立委。但從總統大選到選後國會龍頭之爭,「綠白合」早就讓雙方撕破臉,彼此互罵,若蔡又突然轉向拉攏柯,如此腦筋急轉彎又侮辱支持者智商的做法,綠營支持者會如何反應?而白營若踐踏黨格、自棄在野監督立場與綠合流,支持者會接受嗎?而蔡拉攏柯是代表賴清德嗎?賴也認同嗎?更敏感的是,蔡拉攏柯與白營8立委是爲了民進黨?還是要白營與英繫結盟,未來可對賴清德形成牽制力?

其三是綠營自己的反應,不僅對蔡英文此時此舉的用意語焉不詳,賴清德更是完全沒有說法。例如民進黨發言人吳崢表示,賴的態度就是「用合作代替對抗,用團結代替爭吵」,這話等於白說,因爲沒有人說朝野溝通、合作共商國是不對,而是爲什麼此時要由蔡出面找在野黨談?吳崢的說法反而凸顯此時「蔡出賴不出」的矛盾。說穿了,自視甚高的賴清德怎麼可能容忍蔡卸任後仍在幕後操控?黨內其他派系也不會坐視英系繼續獨大。

蔡英文執政8年來,朝野撕裂對立、中央地方對抗、社會分化加劇,內有網軍肆虐、箝制言論自由,外有兩岸冰封、戰爭衝突緊繃,高達6成的民意期盼政黨輪替,這都是蔡英文留給賴清德的政治負債與民生怨氣,也是新領導人必須突破、克服的挑戰與重擔。政黨和解、兩岸和平是未來必須要走的正路,從建立穩定健全的政黨溝通機制,到適時召開各種民間國是會議,賴清德才應該勇於承擔、儘速表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