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永遠的黨外 朱高正珍貴遺產

中時社論

曾被稱爲「臺灣第一民主戰艦」的前立委朱高正病逝,各界對其人其事、功過譭譽已多有評述;綜觀其風雲跌宕的一生,前半段在臺灣民主運動中的創建民進黨、促成國會全面改選,扮演了急先鋒的角色,可謂引領風騷。後半段他不再見容於臺灣政壇,後來穿梭兩岸講學論道,其思想與理念主張,並未得到相對的重視,但這纔是他與時俱進,更值得臺灣人正視深思的寶貴遺產。

民主戰艦打破威權與禁忌

個人與歷史往往互爲因果影響,有些人可以創造時勢,時勢也能導引有爲者,朱高正可說是最鮮明的典型。在上世紀80年代末,整個臺灣進入了地殼大變動,全面改革的新時代,不僅有政治的解嚴與黨禁、報禁的開放,更有經濟的快速發展,乃至多元社會力的翻涌奔騰。

那個時代,兩岸纔剛開放,充滿了全新的想像、善意與創意,各種街頭抗爭與社會運動活力四射;激盪着解構禁忌、打破威權後的新希望,大陸纔剛進行改革開放,臺灣則是充滿銳氣與自信。

1990年朱高正因不滿民進黨的臺獨立場而退黨,曾創立中華社會民主黨,也加入過新黨,1997年被新黨開除黨籍。此後他淡出政壇,多年來往返兩岸,在北大、清華等多所大學講學,在政治主張上除了闡述反臺獨理念,尤重臺灣前途與兩岸關係、關注大陸政治改革和經濟發展。

朱高正在去年曾寫給本報一篇文章,原題是《正視中國─從李君如〈如何讀懂中國〉談起》,堪稱他近年對兩岸政治觀察的代表作。他首先指出,從1978年中共實施改革開放以來,使中國大陸從一窮二白到翻天覆地的變化,讓人不得不重新思考,只靠獨裁專制,共產黨怎麼能夠取得這樣輝煌的成就?這麼大的成就,顯然離不開中共體制的支撐,怎能輕易把對蘇聯共產黨的理解,套在中國共產黨頭上。

要了解中國共產黨,就要了解中共的政治體制,也就是中國的政黨制度、民主制度和人權思想。他解析中共所實施的是一種新的政黨型態和新的無縫隙、沒有民主休眠期的「全過程民主」,對於外界所普遍認爲的選舉民主,還加上一個「協商民主」。中國大陸的政黨制度,是透過政治協商,在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互相監督,參政議政,用政治協商來彌補政黨不能成爲國民總意志的缺憾。也就是一黨執政,多黨參政、議政的政治體制,跟一黨專政完全不同。

無色覺醒超越紅藍綠

西方國家的政黨制度,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以後陷入困境,政治體制淪爲政黨惡鬥與民粹氾濫,臺灣也是如此,政府變得沒辦法做中長期的政策規畫,因此短視近利,政見很難實現,只成爲忽悠選民的口號,民衆對非藍即綠的政黨對抗深惡痛絕。朱高正認爲,臺灣只知道汲取代議民主政治的糟粕,卻未進行必要的改革,而中共的政黨制度則吸收西方政黨制度的精華,還補強其不足。

他強調,民進黨以反對國民黨一黨專制獨裁起家,不幸的是,後來民進黨漸漸走向臺獨、反中的道路,也爲兩岸的和平統一抹上陰影。而國民黨一直不斷的分裂,民進黨則從反對黨成爲執政黨,在本土意識的操弄下搞去中、臺獨,以至於使民主化走上歧途。 尤其民進黨全面執政以後,藉着轉型正義之名,對國民黨進行清算鬥爭,簡直是另外一種臺式的文化大革命;爲了去中獨臺,無所不用其極,甚至連主張和平統一的權利,都受到《反滲透法》起訴的威脅。民進黨政府對反臺獨的不寬容,已經成爲普遍的政治正確標準,這是對人權最大的傷害,對於族羣間的和諧互信、國家社會的團結進步,更造成了毀滅性的後果。

從朱高正的處境變化與理念歷程,微妙地映照出兩岸之間興衰起落的某些原因,而兩岸的議題與政策,無疑是臺灣生存發展最重要的影響變數,維持兩岸的和平交流與穩定融合,不被藍綠紅政黨綁架,人民有權追求過更好的生活,這些願望不應該只是口號,而是以民爲本的基本人權。對於長期浸淫在反共教育之中,養成片面解讀大陸與中共的臺灣人而言,更應實事求是,從正確認識中國開始做起。

朱高正前半生是臺灣「黨外」的豪傑,後半生繼續以「黨外」身分遊走兩岸宣揚理念,他長期在中時新聞網發表的「無色覺醒」視頻及在《中國時報》發表的文章,立場始終如一,以一個臺灣中國人的身分闡述、宣揚超越綠、藍、紅思維的認知與理念,朱高正堪稱臺灣「永遠的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