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美日大動作 臺灣不能矇眼抗中
中時社論
日本《產經新聞》獨家報導,日本防衛省將增派一位現職文官駐臺。長期以來日本只派一位退休少將自衛官駐臺,但退休人員職能終究受到限縮,所能發揮的作用有限,如真能增加一位現職官員,即使屬於文官性質,仍具有重大意義。臺海動盪不安之際,這則新聞在兩岸引起許多討論與爭辯。
戰略改變 日自衛官駐臺
日本此一動作有其合理性,應非空穴來風。近年日中關係惡化,美中亦走上對抗之路,日本對美國戰略佈局亦步亦趨,拜登政府推出印太戰略,岸田內閣更加碼演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美國發動對俄羅斯經濟制裁,日本毫不猶豫放棄努力了10年的日俄友好行動,不再寄希望於北方四島領土爭議的解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即將在西班牙馬德里召開峰會,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預告日本將首度參加,這代表大西洋和印太區域安全關係的掛鉤,將是21世紀地緣政治的關鍵性一步。
不僅如此,日本防衛預算長期佔GDP比重約1%,近年爲因應中國軍力崛起而逐漸提高,今年4月生效的國防支出5.4兆日圓,已創歷史新高,自民黨決定明年度將繼續增加到6.5兆日圓,並考慮在5年內將佔比提升至2%。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認爲,中國崛起是日本21世紀的最大挑戰,指責大陸企圖改變南海和尖閣羣島(釣魚臺)現狀,主張日本應正視中國的威脅,擴編防衛經費、強化安全對策。岸田內閣準備大幅提高軍費、參加北約峰會、在臺派駐現職自衛官,都代表安全戰略的改變,對反中的民進黨政府而言,應該是好消息。
細究上述3件臺日關係大事,日本提升防衛經費是既定方向,但軍費增加未必表示可以遏制中國軍力上升,岸田文雄首相首度參加北約峰會的可能性很大,但這不表示「印太小北約」的誕生,更不代表中國崛起的趨勢會因而逆轉,至於日本派現職防衛官駐臺,尚未獲得官方確認,其實質意義究竟有多大,是否代表臺日軍事合作關係的建立,或者如部分學者所解讀的,是爲未來可能的撤僑行動做準備,仍需要看未來事實的發展來確認。
三大因素 美對中有轉圜
探本溯源,日本是臺灣長期的朋友,臺日文化與經濟關係緊密,但日本有自己的國家利益,70年代日本搶在美國之前拋棄臺灣和大陸建交,日本民族性可見一斑。臺灣應有自己的安全思維,不但不能依賴日本,甚至對日本的介入要戒慎小心。
美國是全球抗中政策的核心,日本只是扈從角色,但美國有多少決心與實力與中國進行新冷戰,其實並不確定。尤其俄烏戰爭爆發、美國通膨惡化、經濟復甦勢頭中斷,三大意外因素迫使拜登政府必須重新思考與中國的關係。對拜登而言,當前兩大緊急事件必須優先處理好,第一是年底期中選舉不能敗選,否則就會跛腳,2024連任就機會渺茫。要打好選戰,通膨必須壓制,那麼,經濟就是優先議題,因而已考慮取消對中國的懲罰性關稅。這就出現了第二個必須優先處理的事件:需要和中國談判取得利益交換,以避免遭到共和黨「出賣美國」的批評。
拜登結束韓國與日本訪問行程,完成印太戰略佈局後,可以看出美國對中政策的修正與轉圜。國務卿布林肯的中國政策演說,揭櫫拜登「投資厚植國力、與盟邦和夥伴羣策羣力、提出與中國一較高下的願景」三支柱之餘,還清楚表明美國「無意圖與中國進行新冷戰,也無意阻止中國之崛起」,並強調美國「不支持臺獨,反對兩岸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隨即更改國務院官網關於美臺關係的現況事實清單,將5月5日刪除的「美國不支持臺灣獨立」字句,5月28日再度納入,這是國務院1個月內兩度修改美臺關係的現況陳述,動作非常大,意義極不尋常。看來安排中的拜習視訊會談有成局的可能。
對臺灣而言,蒙着眼睛抗中至爲愚蠢,日益浮現的蔡英文路線並非追求臺獨,而是追求執政權,取得權力後卻心中無人民,只知追求私利,看在一般民衆眼中,不會五味雜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