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貨幣直兌的戰略意涵
曾迺強
中國人民銀行(中國央行)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在今(2012)年5月29日分別在其官方網站發佈人民幣兌換日圓展開直接交易的公告,同時間,日本財務大臣安住淳(Jun Azumi)亦發表講話稱日本和中國大陸於6月1日起在東京和上海兩地開始行使貨幣直兌的職能。早在2011年12月底,日本首相野田佳彥訪北京期間,雙方已達成兩國金融合作的共識,消息一出,讓臺灣在東亞經濟圈的地位,不啻更加邊緣化。
2006年開始,中國就已成爲日本最大貿易伙伴,2011年雙方貿易額達到將近3,500億美元,日本也是繼歐盟、美國、東協外,與中國的第四大貿易伙伴。兩國貨幣在銀行交易之時,要先兌換爲中間貨幣的「美元」,再進行人民幣或日圓的價格換算,如此便是將一筆交易拆成兩筆交易,雙方企業除了需承擔多餘的交易成本,更要承擔時間差帶來的匯率風險。以下本文將就中、日貨幣直兌政策,對於中國因素的戰略意涵進行分析。
中、日貨幣直兌的三大戰略意涵
先前美元長期貶值的趨勢,在雙方貨幣緊盯美元的換兌機制之下,對中、日企業獲利造成相當大的傷害,中、日貨幣直接交易,將能使匯率穩定,有利於兩國經濟貿易。因此,中、日兩國貨幣直兌的第一項戰略意涵是捨去美元的匯率風險,雙方將可省下貨幣轉換手續費等交易成本。
改革後的中國在經濟快速增長中,在全球貿易體系中的角色日漸突出,從而引發了中、美兩國對於人民幣匯率之爭。美國國會在近年產生欲將人民幣列爲匯率操縱國的言論,指責中國過多的貿易順差將引起全球經濟的失衡和美國金融危機。至5月23日止,美國財政部發布呈交美國國會的半年度最新匯率報告,未將中國列爲匯率操縱國,但人民幣升值問題未因此停滯。因此中日貨幣直兌第二項戰略意涵,系兩國貨幣在匯率上減少對美元依賴,從而增加人民幣在匯率的自主性。
近幾年,愈來愈多學者及研究機構開始關注人民幣是否可能成爲強勢國際貨幣。美國經濟學者艾肯格林(Barry Eichengreen)推估,人民幣最快在2020年便可能取代美元,躍升爲世界最重要的貨幣。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柏格斯坦(C. Fred Bergsten) 與曾任世界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的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鮑迪樂(Pieter Bottelier)亦指出,未來的國際貨幣體系將呈現以美元、歐元、日圓與人民幣並存的多極發展。世界銀行(World Bank)也預測最快在2025年,可能出現美元、歐元、亞元或人民幣的三足鼎立之勢。當前世界經濟結構在長期發展中日趨多元,任何單一經濟體在經濟領域都難以具有絕對霸權地位。因此貨幣直兌第三項戰略意涵便是加速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有助於人民幣在往後幾年成爲強勢國際貨幣,形成均衡的國際貨幣體系。
對臺灣的啓示
人民幣及日圓直接兌換的政策,或許意在配合中、日、韓自由貿易區(FTA)談判。相較於在區域經貿合作較爲弱勢的臺灣,中、日貨幣直兌或許較不衝擊臺灣貿易情況,唯一利多的,便是中國設廠的臺商,在與日本企業繁貿易往來時能降低不少匯兌成本。
自2002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杜哈回合談判進度停滯不前,與外國洽籤FTA的進展又極爲有限,面對日趨嚴峻的國際競爭環境,使得臺灣在缺少外在市場開放壓力下,自由化的腳步已經落後。近期雖與新加坡和紐西蘭談判FTA,以及具爭議性的臺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然而我政府仍需積極且謹慎的態度面對區域市場整合,在顧及國際貿易利益之餘,亦須傾聽國內民衆的聲音,達成臺灣貿易自由化及增加民間企業利益的雙贏局面。
●作者曾迺強,嘉義,碩畢,2008年榮獲救國團全國優秀青年代表之一,2011年曾獲陸委會補助至北京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研究及訪問,蒐集論文《中國人民銀行職能轉變》相關資料。ET論壇歡迎網友更多聲音與討論,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