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視野-從消費電子概念來看汽車泡沫

2018年誰不搞AI,2019年誰不造晶片,如今2020年快過了,幾乎所有耳熟能詳的企業都跑去做了這一件大事汽車傳統車企、新創造車公司之外,舉凡網路巨頭、房地產大亨甚至消費電子大廠,都紛紛參上一腳。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輿論已有將汽車納入消費電子範疇評估偏差,讓汽車大夢虛胖。「倘若汽車無法成爲消費電子產品,那它的現狀一定充滿泡沫。」

近期幾個消費電子大廠動態十分有趣,一是華爲,雖然嚴格意義上並非消費電子廠,但也是該領域實力最強的企業之一。外界知道華爲一直有切入汽車的想法,近日華爲終於再完善汽車業務規劃,將汽車解決方案併入消費者業務事業羣。

另一個是大陸最傑出的消費電子廠商小米,近期小米自IPO後首度透過配售股票、可轉換債進行大規模的融資,表示有意擴大業務和生態市場上隨之出現了一種有意思的觀點,小米是否也要造車殺入汽車戰場啦?

確實在幾大概念驅動下,汽車產業正處於蛻變機遇期能源網聯智慧自動駕駛等藍圖爲汽車產業帶來美好夢想,也是各國力推的產業與技術方針,特斯拉爲首的新能源車、智慧汽車概念股不斷飆漲狂歡。

汽車股逐漸的膨脹,市場也從不乏質疑,認爲上述概念太過美好、認爲產業已經充滿泡沫。但有個被忽略的小概念暗藏在細節中,成爲造成對當前汽車夢估值判斷失真的因素之一,那就是汽車的消費電子化

汽車發展的兩大概念中,能源是實打實的,也被列入許多國家政策藍圖中。另一個智慧汽車的概念相對較縹緲,但市場對其的看好程度不輸能源,在物聯網、智慧化的浪潮推動下,近年大家所幻想的汽車是下一個如筆電、手機貼近生活智慧型產品,承載人性化操作系統的工具

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以往的樂視,還是當前的華爲,在其物聯網產品矩陣「X+1」中,均把汽車放入重要位置,但這是讓陣容更加穩固,還是往失衡失序的方向走就有爭議。畢竟汽車終究是重資本的產品,要如手機、電腦、部分智慧家居產品般2、3年換一次並不現實,無論是操作系統還是產品設計邏輯上,很難拿當下的智慧型產品模式套用

現在來看,幾家走消費電子、網路路線的廠商紛紛在造車路上失利,一定程度印證出汽車套入消費電子概念是一種偏誤

無論從消費電子起家還是操作系統、平臺起家,不少大企業最終還是無法跨入造車這道難關。回溯到大陸最大的網路泡沫企業之一樂視,從網路企業開始做到3C硬體,業務都發展得可圈可點,但最後法拉第未來仍無法救起整個樂視。消費電子硬體與網路實力兼具的蘋果是全球金流最強大的公司,但對傳聞許久的投入汽車業務至今也無聲無息,很可能只做解決方案而不造車。硬體與供應鏈實力強悍的華爲,如今就算真的投入汽車領域,也喊出堅決不造車,只做解決方案。

故當前無論網路企業還是消費電子企業,與現有車企合作,只着手開發解決方案與系統成爲了主流方面,只是筆者認爲,市場上仍充斥着將汽車歸納入消費電子範疇的概念,倘若我們可以同意兩者產品邏輯註定不同,那市場上註定仍叢生着不少泡沫需要擠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