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三樣” 海外展形象

(原標題:中國“新三樣” 海外展形象)

近年來,電動汽車、鋰電池和光伏產品被稱爲中國外貿的“新三樣”,成爲展現中國製造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嶄新名片。以“新三樣”爲代表的新興產業出口規模的快速增長,不僅是中國外貿加速提質升級的生動寫照,也獲得海外諸多讚譽。

“新三樣”帶來新增長

東歐巴爾幹半島一望無際的平原上,大片光伏板在陽光下熠熠爍爍,遠遠望去,好像一顆晶瑩剔透的藍色寶石。這是位於保加利亞西南部的維里拉光伏電站,也是保加利亞迄今爲止規模最大的光伏項目。而這一項目使用的太陽能電池組件來自中國。

暢銷保加利亞的光伏產品是中國“新三樣”產品“走出去”的一個縮影。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出口光伏產品超300億元,太陽能、風力等可再生能源發電機組超12萬臺。

美國大西洋理事會彙編的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對拉美出口的綠色科技類產品總額達50億美元,到2023年幾乎翻番。去年,在拉美進口的綠色產品中,99%的光伏板,70%的電動汽車以及90%以上的鋰電池都來自中國。

“新三樣”出海在國際上引發了熱烈討論和讚揚。近日,德國《商報》刊發題爲《憑藉這些項目,中國在綠色科技領域取得領先》的文章。文章指出,“新三樣”等綠色技術給中國帶來強勁的增長動力。

“中國綠色科技產品大量出口,對於全球綠色轉型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經濟發展轉型成功與否對全球能否實現碳中和有巨大影響。我們不僅要完成自己的環保目標,還要形成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爲其他國家提供一種新的綠色發展經驗。”青合循環經濟與碳中和研究院院長、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前官員蔣南青說。

產業鏈與供應鏈體系完善

中國在綠色技術領域爲何如此成功?德國《商報》網站刊文分析稱,貝塔斯曼基金會的一項研究表明,中國對綠色技術寄予厚望,無論是氫經濟、風電、光電,還是在生產中提高能源效率。這項研究評估了過去5年綠色技術領域“世界級專利”的年度申請量。在這一時期,中國的有關專利申請量從每年1.1萬件升至3.7萬件,遙遙領先其他國家。

除了發力技術創新,“新三樣”海外受追捧還與完善的供應鏈體系和強有力的政策支持有關。蔣南青介紹,中國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經過20多年發展,已經形成了極具競爭力的產能優勢,並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產業鏈與供應鏈體系。特別是在全球中高端產品中,中國綠色科技產品具有性價比優勢,更適合向發展中國家推廣。

作爲中國創新能力較強的區域之一,長三角充分發揮產能優勢和集羣優勢,實現了高效分工、協同發展。一家新能源汽車整車廠可以在4小時車程內解決所需配套零部件供應,形成了體現現代化產業體系特徵的“4小時產業圈”。先進完善的產業鏈與供應鏈體系,是新能源汽車從這裡“走出去”的秘訣。

“新三樣”走出去也離不開政策驅動。近年來,中國陸續出臺《“十四五”能源領域科技創新規劃》《關於促進新時代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等政策文件,在全球綠色發展大勢下提前佈局,爲“新三樣”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不僅“走出去”,也要“融進去”

外國客商扎堆廣交會採購“新三樣”。據新加坡《海峽時報》網站報道,中國的綠色科技公司近日齊聚廣交會,尋求新的出口交易,吸引了很多外國客商下單。澳大利亞進口商約翰·沃爾科在展會逛了一上午後,已經與一名同事購買了3個集裝箱的光伏產品。

在全球貿易體系中,中國的綠色科技產業有很大優勢,但也面臨很多障礙和壁壘。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認爲,全球綠色低碳轉型已是大勢所趨,同時要注意全球經濟需求前景不確定等問題,不斷增強創新能力,促進產品本地化等。以新能源汽車爲例,汽車出海面臨着技術標準不同、充電設施等基礎配套不完善等問題。加速產業鏈海外佈局,從產品輸出轉向產能輸出,成爲一條必由之路。

蔣南青認爲,我們不僅要低頭趕路,還要擡頭看路。要看到全球的趨勢變化、各國的政策影響,研究國際標準體系,才能更好地融入全球綠色科技貿易體系之中。

專家建議,中國綠色科技產業不僅要“走出去”,也要“融進去”。加大海外產業佈局,並通過市場的多元化釋放產能,不僅可以有效應對風險,還可以增強全球競爭力,助力全球實現綠色轉型。